宋仁宗有多得人心?譽為千古第一仁君,死後遼國皇帝為其流淚

2025-10-26     花峰婉     反饋
1/3
宋仁宗有多得人心?譽為"千古第一仁君",死後遼國皇帝為其流淚

前言

歷史上能被稱為仁君的皇帝不少,真正把"仁"刻進骨子裡的卻寥寥無幾。

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三年,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改革也半途而廢,但他去世時整個開封城哭聲一片,連平日裡做買賣的商販都關門歇業。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向來跟大宋對著乾的遼國皇帝耶律洪基聽到消息後,當場就掉了眼淚。

一個皇帝能讓敵國君主都如此動容,這份人格魅力究竟從何而來?

半夜想吃羊肉的皇帝

1033年深夜,紫禁城裡的趙禎翻來覆去睡不著。

不是因為國事煩心,而是肚子餓了,腦子裡總想著烤羊肉的味道。

這一年劉太后剛去世,二十三歲的他終於能自己做主了。

按理說想吃點什麼,吩咐御膳房一聲的事兒,可他愣是憋著沒說。

身邊伺候的太監看出來了,小心翼翼地問要不要傳膳。

趙禎擺擺手說算了,這大半夜的折騰廚子也不好。

太監又說那明天做給您吃?趙禎想了想還是拒絕了。

他跟太監解釋,自己要是今天晚上說想吃羊肉,明天御膳房肯定得準備。

以後每天晚上都得準備著,萬一哪天又想吃呢?這樣一來,御膳房每天都得宰羊。

宮裡天天宰羊,下面的人肯定會打聽,皇上最近愛吃羊肉。

消息傳出去,老百姓為了巴結官員,肯定也跟著養羊殺羊,羊肉價格就得漲。

就因為自己一時嘴饞,讓全國的羊遭殃,這事不能幹。

這件事後來在朝廷里傳開了,大臣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一個皇帝連想吃口羊肉都要考慮這麼多,這份克己的功夫實在罕見。

趙禎就是這樣的人,從來不把自己的慾望凌駕在百姓之上。

他剛開始親政那幾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尊號改了。

當時大臣們給他上的尊號是"睿聖文武仁明孝德皇帝",聽著挺唬人。

趙禎看了看,把"睿聖文武"四個字全劃掉了,只留下"仁明孝德"。

他說自己既不聰明也不會打仗,留著這些字是騙人的,只希望能做到仁德、賢明和孝順就夠了。

八歲孩子的皇位之路

趙禎這輩子其實挺不容易的。

1022年,他才十三歲,父親宋真宗就去世了。

更早些時候,他八歲那年就被封為太子。

這個太子當得有點蹊蹺,因為他其實是個庶出的孩子,生母李氏只是個普通宮女。

當年宋真宗沒有嫡子,劉皇后一直生不出來。

李氏生下趙禎後,劉皇后立馬把孩子抱過來自己養。

李氏從此只能遠遠看著自己的兒子,不能相認。

趙禎一直以為劉皇后就是自己的親媽,直到劉太后去世後才知道真相。

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但他沒有因此怨恨劉太后,還是按照最高規格給她辦了喪事。

當上皇帝的頭十一年,趙禎基本上就是個擺設。

劉太后把持朝政,大小事情都她說了算。

年輕的趙禎只能在旁邊看著學著,把自己的想法和脾氣都壓在心裡。

這段日子雖然憋屈,卻也讓他學會了忍耐和體察人心。

等到太后一去世,朝臣們以為趙禎會來個大清洗,把太后那一派的人全換掉。

結果他什麼都沒動,該幹嘛幹嘛,穩穩噹噹地接過了權力。

西北邊境的烽煙

趙禎真正開始施展拳腳的時候,麻煩也來了。

1038年,西北的李元昊突然宣布建立西夏國,不再向大宋稱臣。

這個消息傳到開封,滿朝文武都炸了鍋。

李元昊祖上本來是歸順大宋的党項族首領,這些年在西北發展壯大,朝廷一直給錢給物,沒想到養虎為患。

邊境上開始打仗,前線的消息一個比一個糟糕。

宋軍損失慘重,將領們不是戰死就是被俘。

朝堂上有大臣主張出重兵把西夏滅了,也有人說應該像對付遼國那樣,花錢買和平。

趙禎心裡明白,大宋的軍隊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時期那支能打的隊伍了。

這些年太平日子過久了,將士們缺乏訓練,武器裝備也跟不上。

想靠武力解決西夏問題,不太現實。

他想起了邊關那位名叫范仲淹的官員。

這人之前在朝里做過諫官,因為說話太直被貶到地方。

西夏鬧事以後,范仲淹主動請纓去西北戍邊。

趙禎覺得這人能用,就讓他去前線負責防務。

范仲淹到了西北後,不急著打仗,先整頓軍紀,修築城防,訓練士兵。

幾年下來,邊境局勢總算穩住了。

西夏看打不下來,也就消停了。

朝堂上的那些事

戰事剛平息,趙禎就開始琢磨怎麼把國家治理得更好。

他看得很清楚,大宋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外敵,而是內部的積弊。

官員太多,機構臃腫,財政開支年年增加,但老百姓的日子並沒有變好。

他需要有人幫他改革,改變這種局面。

范仲淹從西北回來後,趙禎把他調到中央當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他讓范仲淹放開手腳干,提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也不客氣,拉著歐陽修、余靖這些志同道合的人,搞出了一套包含十項措施的改革方案。

這些措施有的是整頓官員隊伍,有的是改革科舉制度,還有的是加強地方治理。

方案拿出來後,朝堂上立刻分成了兩派。

支持改革的人覺得這是救國良策,不改革大宋早晚要完。

反對的人說這是瞎折騰,祖宗之法不能變。

兩派人天天在朝堂上吵,吵得不可開交。

趙禎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心裡是支持改革的,但也不想把朝廷鬧得雞犬不寧。

有天上朝,一個保守派的大臣跟范仲淹吵得臉紅脖子粗,說著說著就激動了,唾沫星子噴了皇帝一臉。

趙禎坐在龍椅上,眼睛都不眨一下,等那大臣說完了,才慢慢用袖子擦了擦臉。

旁邊的太監都看傻了,這要是換個脾氣暴的皇帝,這大臣早就被拖出去了。

可趙禎就是不生氣,還笑著問那大臣說完了沒有,沒說完接著說。

用人不疑的胸懷

改革最後還是失敗了。

保守勢力太強大,各種阻撓和反對讓新政根本推行不下去。

范仲淹這批人陸續被排擠出了中央,有的外放地方,有的乾脆被貶官。

按說皇帝支持的政策搞不下去,應該很生氣才對。

趙禎卻沒有遷怒任何人,該用的人還繼續用。

包拯是趙禎朝最有名的直臣。

這人說話從來不拐彎,看不慣的事就直接罵,連皇帝都敢頂。

有一回包拯在朝堂上彈劾一個大臣,說著說著就扯到了趙禎身上,說皇帝用人不當,識人不明。

包拯說得激動,口水噴得到處都是,趙禎的鬍子上都掛著幾滴。

下了朝,有大臣勸趙禎該管管包拯了,這人太不像話。

趙禎擺擺手說,朝廷就需要這樣敢說真話的人。

他說包拯罵我,總比在背後說壞話強。

我坐在這個位置上,如果連聽幾句真話的肚量都沒有,那還怎麼當好這個皇帝?

趙禎選拔官員有個特點,喜歡公開討論。

每次要任命重要官員,他都會召集大臣們一起商量,聽聽大家的意見。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102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