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某某人能力不錯可以用,馬上就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說這人有什麼毛病不適合這個位置。
趙禎就坐在那兒聽,聽完了自己再做決定。
這樣做雖然費時間,但選出來的人至少大家都心服口服。
不打仗的皇帝
趙禎在位四十三年,對外戰爭打得並不多。
西夏那一仗算是被動應戰,打完之後雙方就議和了。
面對北方的遼國,趙禎一直維持著澶淵之盟的框架。
這個盟約是他爸爸宋真宗在1004年簽的,約定每年給遼國一筆錢換取和平。
很多人覺得這是屈辱,一個大國怎麼能年年給別人送錢?趙禎看得明白,這筆錢看著多,但比打仗的花費少多了。
打仗要死人,要消耗國力,打贏了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與其把錢花在戰場上,不如用來發展經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遼國那邊對趙禎也很敬重。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兩國邊境基本沒怎麼打過仗。
遼國皇帝聽說趙禎是個仁德的君主,對他也很客氣。
兩國使節來來往往,關係處得還算不錯。
這在當時那個年代很不容易,畢竟宋遼之間積怨已久。
趙禎不喜歡打仗,但他重視邊防建設。
西北邊境修了很多城堡,駐紮了大量軍隊。
他知道和平是談出來的,也是靠實力守出來的。
只有讓對方知道你有能力反擊,對方才不敢輕易動手。
一個時代的落幕
1063年三月,五十四歲的趙禎病重。
這幾年他的身體一直不太好,但還堅持處理政務。
到了這年春天,身體實在撐不住了。
大臣們輪流進宮探望,看著病床上的皇帝,很多人都忍不住掉眼淚。
趙禎去世的消息傳出去後,整個開封城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街上的商鋪都關門了,老百姓自發穿上白色的喪服。
很多人從來沒見過皇帝,但聽說過皇帝是個好人,就真心實意地哭。
有些老人跪在街上磕頭,說宋朝失去了一位明君。
更讓人意外的是遼國的反應。
消息傳到燕京,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正在處理政務。
聽到趙禎去世的消息,他愣了好一會兒,眼淚就掉下來了。
耶律洪基對身邊的大臣說,我雖然和趙禎是兩國君主,但他的為人我是真心佩服。
這樣的皇帝去世了,是整個天下的損失。
耶律洪基下令全國哀悼,還派了使節到大宋弔唁。
使節帶去的祭文寫得很動情,說趙禎一生仁德,是難得的明君。
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兩個國家雖然不打仗,但畢竟還是對手關係。
對手的皇帝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和尊重,可見趙禎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朝堂上那些曾經跟趙禎吵過架的大臣,這會兒也都哭得稀里嘩啦。
他們想起皇帝當年的寬容和大度,覺得虧欠了他。
范仲淹雖然早就去世了,但他的學生和追隨者們想起當年改革失敗時皇帝的態度,更是感慨萬千。
趙禎沒有責怪任何人,也沒有把改革的失敗歸咎於某個人,他只是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
歐陽修寫了一篇長長的祭文,追憶趙禎在位期間的點點滴滴。
他說這位皇帝一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開疆拓土,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但他治下的百姓安居樂業,朝廷能夠容納不同的聲音,大臣們可以放心地說真話。
這才是一個好皇帝該有的樣子。
宋朝的史官在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給了趙禎一個很高的評價。
他們說趙禎性格溫和,做事穩重,從不意氣用事。
他寬待大臣,體恤百姓,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橫徵暴斂。
這樣的皇帝雖然看起來不夠強勢,但恰恰是老百姓最需要的。
後來的讀書人提起趙禎,都會說一句"仁宗之仁"。
這個"仁"字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他用一生踐行出來的。
從半夜想吃羊肉卻克制不吃,到面對大臣的指責從不動怒,再到改革失敗後依然寬待支持改革的人,這些細節都體現出一個皇帝的修養和格局。
結語
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三年,論政績可能比不上那些開疆拓土的雄主,論手腕也不如那些鐵腕治國的君王。
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仁"這個字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