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瞬間明白,這不僅僅是寬宥,而是一場有計劃的同化。
朱元璋要的,不只是暫時的安撫,而是用婚姻、文化、血脈的交融,把蒙古女子徹底納入大明的秩序之中。
數十萬女子嫁入漢家,血脈交融,再難分割。
在當時,這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明初百姓凋敝,戰火頻仍,男丁銳減。
恢復人口、充實田畝,是立國的當務之急。
這些女子若一律誅殺,只能平一時之憤,卻無半點裨益,唯有令其嫁入漢家,使其子孫世代習漢語、穿漢服、讀漢書,才能真正削弱蒙古的族群根基。
聖旨頒布後,京城營帳內的蒙古女子們得知消息,有人哭著要回草原,有人默然選擇留下。
留下的那一部分,很快便逐漸被安置到各地,與漢人通婚。
她們學習漢語,改穿漢服,日子雖陌生,卻也漸漸融入新的生活。
在漠北,蒙古部族眼看女子大量流失,人口逐年減少,軍隊戰力也隨之衰弱。
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無形兵戈」。
而在中原,田間的勞作重新熱鬧起來。
那些因戰亂失去妻子的漢人男子,紛紛娶得蒙古女子為妻,家庭興旺,人口增加,荒田被重新耕種。
越來越多的後代在漢蒙結合的血脈中誕生,他們說漢語,習漢禮,早已忘卻昔日的草原習俗。
朱元璋的這一道法令,不僅緩解了民族仇恨,還在無形之中加速了民族融合。
這份決斷的深意,遠超一時的功利,真正做到了以柔克剛,以時間消磨敵意。
朱元璋對功臣可以鐵血肅殺,但對百姓,尤其是無辜者,卻懂得展現仁義。
數百年後的史家回望,才真正讀懂這位出身農家的皇帝,在血雨腥風中,仍能看到百年之後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