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的存在,隱隱也有過剩的風險。
踏著城鎮化的浪潮,購物中心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在我國遍地開花,若按商業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的標準統計,2024年底全國購物中心數量為6328座,總建築面積5.6億平方米。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購物中心嗎?
答案可能是並不需要。
以美國為例,作為全球消費最高的經濟體,美國購物中心在2013年達到頂峰以來,目前全美各地每六個購物中心就有一個已經關閉。
而我國在這個過程中,購物中心還在快速增長。
當然,從數據對比來看,我國購物中心的增長,離不開宏觀GDP的高增長以及消費的高增長,但考慮到龐大的地域消費差異,國內一些購物中心已經出現了客流量不足的現象。
今年8月,蘋果關閉了在大連銀泰城的門店,這是蘋果首次在國內關閉直營店,而蘋果關閉直營店,也只是國內購物中心遇冷的一個縮影。
在電商平台的激烈競爭之下,全球各地的購物中心其實都在萎縮,而我國的競爭,在今天又尤為激烈,因為送貨上門的成本極低,而且特別方便,這也導致許多購物中心的生意難以為繼。
更重要的還是,購物中心本質上做的是線下人流和消費的生意,當供給太多的時候,購物中心也很容易陷入到過剩之中。
尤其是,購物中心還和房地產密切相關。這也導致購物中心所面臨的問題和房地產幾乎一樣,由債務驅動的瘋狂建設,儘管自新冠病毒以來,國內購物中心的零售額已經大幅放緩,但開發商仍然在大舉建設,將購物中心視為房地產配套的一個有力項目。
除了吸引更多人買房之外,造成購物中心火熱的另一個原因可能還是經濟。地方每年可以從購物中心獲得可觀的銷售稅,與此同時,住宅樓每年又幾乎不用繳納多少房地產稅,這也導致許多大型房地產項目都必須包括新建的購物中心,這也導致購物中心的持續火熱,到今天已經隱隱有了過熱的現象。
去年一年,全國各地就新開張了430家購物中心,這也導致我國購物中心數量已經增長至六千多家,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購物中心嗎?
還是以美國為例,這個全球消費最高的經濟體,儘管人口只有我們的四分之一,但美國的購物中心數量更少,只有1107家。
購物中心太多,就會導致這門生意變得和餐飲一樣,不是所有餐飲商家都能夠賺錢,購物中心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購物中心一旦建成,它的建築樣式已經決定了,除了做購物中心之外,它無法再做別的東西。
以大連為例,大連擁有銀泰城購物中心、奧林匹亞恆隆廣場,以及大連的其他五家購物中心,而這幾家購物中心的輸家和贏家,也很明顯。
銀泰城就是輸家之一。蘋果2015年曾在這裡開設直營店,但現在,門店入口已經被白板當上。大連銀泰城在2022年已經陷入了財務危機,自那之後,該購物中心的官司一直沒有斷過。
而購物中心這樣的商業生態已經註定了,它是高度依賴人們的消費而存在的商業模式,一旦消費出現了任何細微變化,最終都會體現在這6700家購物中心的營業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