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派與維持派唇槍舌劍,有人高舉標語:「歸國才是真革命!」也有人反駁:「魯莽即是自毀!」
在那樣一個言語能點燃火藥的年代,理性常常被情緒擊潰。
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現在12月的一天。
那天,東京的文華會館內,聚集了數十位來自各地的中國留學生。
大廳中央安放著祭台,上面供著自殺身亡的革命烈士陳天華的遺像。
他年僅三十一歲,為了喚醒國人寫下《絕命書》後縱身躍入東京灣,血染東瀛。
秋瑾身披黑紗,神情肅穆,在全場靜默中緩步走向講台。
魯迅等「維持派」人士也在場,面對這位素來剛烈的女革命者,眼神複雜卻不語。
秋瑾掃視眾人,目光如炬,突然,她從懷中抽出那柄短刀,毫無預兆地「鏘」一聲插入講台,刀鋒入木三分。
「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者,吃我一刀!」
她字字鏗鏘,仿佛那刀鋒並非刺入木案,而是刺進了眾人心頭。
她的語氣中沒有怒吼,只有一種決絕到極致的平靜,那是一種「赴死」的冷靜。
話音落地,她不再停留,秋瑾拔刀回鞘,轉身拂袖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