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豪格的後代,將38個子女送往國外,告誡說:不准為中國效力
1910年春,暮靄沉沉的北京城內,一場石破天驚的刺殺陰謀正悄然醞釀。目標,是權傾朝野的清廷攝政王載灃。
這場行動的主角,是一位年僅27歲的革命黨人——汪兆銘。他在什剎海邊的甘水橋下,秘密埋設了威力強大的炸彈。
他企圖以驚天一爆,撼動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然而,天不遂人願,機關敗露,汪兆銘及其同伴束手就擒。
按照大清律例,謀刺皇室懿親,乃十惡不赦之罪,等待汪兆銘的,本應是凌遲處死或斬立決的酷刑。
頑固派大臣紛紛上奏,要求嚴懲逆黨,以儆效尤,維護搖搖欲墜的皇權統治。一時間,汪兆銘的性命危在旦夕。
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在當時清廷中地位顯赫、思想卻相對開明的滿洲親貴,卻出人意料地站了出來。
他力主對此案從寬處理。他便是時任民政部尚書,負責審理此案的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
這位在清末政壇上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抉擇,不僅在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更在無形中改變了汪精衛的命運軌跡。
此舉也為後世留下了一段充滿弔詭與深思的歷史插曲。那麼,這位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不同尋常眼光的末代王公,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
他的生平又經歷了怎樣的大起大落?其家族命運又將如何在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起伏跌宕,引人注目?
愛新覺羅·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十世孫,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
他是第十代和碩肅親王。善耆出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在北京的肅王府中長大,接受了嚴格的皇室傳統教育。
他不僅精通滿漢文化典籍,更對弓馬騎射等滿洲貴族的傳統技藝頗為嫻熟。同時,他也對西方新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
1898年,善耆正式承襲了其父隆懃的肅親王爵位。此時,他所繼承的,不僅是顯赫頭銜,更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帝國。
戊戌變法的失敗,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八國聯軍的入侵,都深刻地刺激著清廷內部的有識之士。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善耆一路上保駕護航。
庚子事變後,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善耆以其皇室懿親的身份和相對開明的思想,積極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