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准王爺進京,清朝不准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2025-07-22     花峰婉     反饋
2/3
清朝:王爺鎖在京城,哪兒也別去

清朝的政策叫「封爵固京制」,跟明朝反著來,把王爺們全圈在京城,不准出去。康熙是這政策的主推手。他看了明朝的教訓,知道藩王放外頭容易造反,所以乾脆把宗室集中在眼皮底下,看得緊一點,管得嚴一點。

清朝入關後,八旗貴族本來就習慣集中在北京,康熙順勢定了規矩:宗室不准隨便離京,想出去得有皇帝的聖旨。這種「集中管理」的思路,核心就是防著王爺們在地方搞亂子。

康熙1662年登基後,把這政策落實得死死的。紫禁城外,王府扎堆兒,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這些「鐵帽子王」天天進出宮廷,看著風光,其實都在皇帝監控下。宗室封爵分四種:功封(打仗有功)、恩封(皇帝賞的)、襲封(繼承的)、考封(考試合格的)。其中12個「鐵帽子王」最牛,世襲罔替,年俸一萬兩銀子、一萬斛米。其他宗室想拿爵位,得考,考不上就靠邊站。

這政策聽著挺嚴,但也有松的地方。王爺們不用幹活,日子過得滋潤,就是不能離開北京,等於被「軟禁」在繁華都市裡。

清朝這招確實管住了地方割據。整個清朝歷史,幾乎沒啥王爺在外頭造反的案例,康熙的算盤打得挺穩。但問題也來了。

首先,宗室人口還是暴漲。清朝中後期,北京城裡宗室子弟一大堆,吃喝玩樂啥都會,就是不幹正事兒。國庫花錢養他們,開支越來越大,財政壓力不比明朝小。

其次,宗室閒著沒事幹,風氣越來越糟。喝酒、賭博、鬥雞走狗,啥下三濫的玩意兒都沾。八旗軍也跟著爛了,戰鬥力直線下降。到1853年太平天國打到南京,京師的步軍營有一半是空額,老兵拄拐杖上陣,連刀都舉不動,清廷只能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救命。

再者,宗室內部還窩裡斗。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就是典型,幾個皇子為搶皇位撕得不可開交,朝廷亂成一鍋粥。後來鴉片戰爭挨了洋人的打,清朝國力下滑,1911年辛亥革命一鬧,宣統帝退位,清朝也完了。

固京制防住了地方造反,這點比明朝強。但宗室內部腐化、軍力衰退、財政負擔一樣沒跑掉。到最後,外敵入侵、內亂迭起,清朝也沒扛住。這政策看著穩,實際治標不治本。

兩家比比看,誰更高明?

政策設計:出發點都挺聰明

明朝分封制想著用王爺守邊疆,分擔中央壓力,想法挺接地氣。清朝固京制直接把王爺鎖住,防患於未然,也挺務實。兩家出發點都是為了穩住江山,怕皇族子弟鬧事兒,思路不能說不聰明。

但執行上都出了岔子。明朝沒算到藩王會反,清朝沒料到宗室會爛。設計再好,管不住人也沒轍。

效果對比:各有千秋,各有坑

明朝:前期邊疆穩住了,後期反叛+經濟崩盤,直接把王朝拖垮了。靖難之役、寧王叛亂,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