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准王爺進京,清朝不准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明朝和清朝,一個把王爺趕到外地不准進京,一個把王爺鎖在京城不准出去,這倆政策聽起來挺對立,但背後都是皇帝想管住這些有皇族血脈的「潛在威脅」。那到底哪個更牛、更管用呢?咱得從歷史背景、政策咋執行的、還有最後效果咋樣這幾方面好好聊聊。
明朝:王爺分封出去,別進京搗亂
明朝的政策叫「分封就藩制」,簡單說就是把皇帝的兄弟、兒子們封為王爺,分到全國各地去當「地方大佬」。這事兒得從朱元璋說起。這老兄打天下的時候,見識過元朝末年地方割據的亂象,藩鎮一個個尾大不掉,中央根本管不住。所以他建明朝後就琢磨:既得讓皇族子弟幫著看家護院,又不能讓他們在京城扎堆威脅皇位。於是,他想了個招,把這些王爺們封到各地,既能守邊疆,又離中央遠點,眼不見心不煩。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正式定了規矩,把24個兒子封為藩王,散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北邊,面對北元威脅,他弄了九大塞王,比如遼王、寧王、燕王,個個帶兵,守著邊境。這想法初衷不錯,相當於給國家加了個「防護網」。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里寫得清楚:王爺們「非有詔不得入朝」,沒皇帝叫你,別往京城跑。他給這些藩王安排得挺周到,每年五萬石米、四十匹錦緞,生活過得舒舒服服,但也有紅線——不准摻和政事,誰敢伸手就收拾誰。北邊的藩王還配了重兵,比如燕王朱棣,手底下有戰車、騎兵,活脫脫一個「邊境軍閥」。
但這政策有個前提:皇帝得夠強勢,能壓住這些藩王。可惜,朱元璋一死,麻煩就來了。
剛開始,這政策確實管用。北邊有藩王守著,北元不敢隨便南下,邊疆穩了不少。可問題出在朱元璋死後。1398年,他孫子朱允炆當了皇帝(建文帝),覺得藩王權力太大,威脅皇位,就搞了個「削藩」運動。這下捅了馬蜂窩。
燕王朱棣不幹了,1399年在北平起兵,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三年後,他攻進南京,把侄子朱允炆趕下台,自己當了永樂皇帝。這事兒直接證明,分封制有個大漏洞:藩王有兵有錢,皇帝壓不住就反了。
朱棣上台後吸取教訓,把其他藩王的兵權全收了,規定他們只能老實待在封地,日子過得像「高級囚犯」。但這還沒完。1519年,寧王朱宸濠又在南昌造反,雖然王守仁43天就平了亂,可這說明藩王還是個隱患。
更麻煩的是宗室人口暴漲。到明朝後期,光山西一省的宗室就好幾萬,全靠朝廷養著,不幹活光吃飯。地方財政扛不住,國庫也空了。明末農民起義一波接一波,朝廷沒錢沒兵,分封制的弊端徹底暴露,最後明朝玩完兒。
分封制早期確實幫明朝穩住了邊疆,朱元璋的算盤打得挺響。但長遠看,藩王權力沒管住,反叛一個接一個,加上經濟負擔,成了明朝垮台的「助推器」。這政策開頭看著高明,後來越來越拉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