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頭就提到了"馬桶"這個詞,說明那會兒這名字已經叫開了。
從唐朝的"馬子"到宋朝的"馬桶",名字越叫越順口,也越來越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這東西的演變過程也挺有意思。
最開始就是個簡單的陶罐,後來有錢人家開始用銅的、錫的,講究的還在上面刻花紋。
到了明清時期,瓷器燒制技術發達了,「夜壺」也跟著升級,青花瓷的、粉彩的,看著都不像是個「夜壺」,倒像是工藝品。
北方人家離不開的傢伙什兒
「夜壺」這東西在不同地方的待遇可不一樣。
南方溫暖,房子裡沒暖氣也凍不著,半夜起來上個廁所也就是走幾步路的事。可北方就不一樣了,特別是東北、華北那些地方,冬天凍得厲害。
你想一下,三九天的晚上,外頭零下二三十度,北風呼呼地刮,你半夜想上廁所了。那會兒的廁所可不在屋裡,都得出門。
穿著單衣從熱被窩裡爬出來,再穿上厚棉襖,戴上帽子,走到院子裡的茅房,這一套下來人都凍透了。要是老人或者孕婦,這麼一折騰說不定就病了。
所以北方人家必備「夜壺」。晚上睡覺前,把「夜壺」放在床邊,半夜起來也不用出門,用完蓋上蓋子,第二天早上再倒掉。這在當年可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智慧。
除了禦寒,行動不便的人也離不開「夜壺」。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或者生病躺在床上,有個「夜壺」在旁邊就方便多了。
古代的醫療條件差,人一病就得躺好些天,「夜壺」這時候就是必需品。有些富貴人家,還專門給病人準備精緻的「夜壺」,顯得體面。
民間還流傳著一些講究。新媳婦進門,婆家要準備一套完整的生活用品,「夜壺」就是其中之一。
有的地方還要在「夜壺」里放幾個銅錢,寓意"馬到成功",日子越過越好。雖然只是個生活用具,但也被賦予了美好的願望。
這器物男女用著大不同
說到「夜壺」的設計,這裡頭可有門道了。
你仔細看古代的「夜壺」,會發現它們長得都挺像:一個肚子大大的壺身,上頭一個小小的壺口,還帶著一個把手!
這種設計對男人來說挺合適,壺口小不容易灑,用起來也方便。
可女人用這種小口「夜壺」就麻煩了。
女性的生理結構跟男性不一樣,小口設計根本沒法用。那古代女性怎麼辦呢?古人也不傻,很快就想出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