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政治夢魘之一,是「朱三太子」無處不在。圖源:網絡
有些真相,讓人不寒而慄
山東曹縣人班漢傑,成功吸引了大清皇帝的關注。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二月,他連續兩次在康熙出巡期間,攔住皇帝的車馬叩閽(告御狀)。
放在偌大的帝國背景下,班漢傑的案件實在微不足道。兩年前,他曾向湖廣總督、巡撫控告,說自己在河南做貿易,遭到陳四為首的流動雜技班子的搶劫,奪走了他的貨物和衣服。地方經過審理,認定陳四並未搶劫班漢傑。但班漢傑不滿這個判決結果,決定進京叩閽。
康熙沒有放過這個小小的案件。了解案件詳情後,他憂心忡忡地命令刑部重審。
重審的結果是,陳四因「鳩黨搶奪」被判斬立決,他的雜技班子中有70餘人遭流放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原任湖廣總督、巡撫、雲貴總督、陝西巡撫等多名封疆大吏因「縱容滋蔓」「溺職」等罪名遭到降職查辦。
一起小小的搶劫案件,為何會最終造成一人處死,數十人流放,並終結了多名封疆大吏的政治前途呢?
說起來,僅僅是因為這起案件戳中了康熙的夢魘。
康熙在命令刑部重審的批示中說:
陳四等人如果真是饑荒導致的流民,到有良田的地方就應該停下來,安家耕種,瞻養妻子,為什麼又乘騾馬,手執刀槍等器械繞行各省?
像這樣十百成群、越界遠行的隊伍,地方督撫並不上奏,不知是何居心?
況且,如此多人流蕩數年,每日需要許多口糧和喂馬草料,都從何處取來?
這種人怎麼可能會是流民?
接著,他最忌諱的那個人名,在他筆下出現了:「前有偽朱三太子,曾被大戶人家迎入,供其酒食,眾所周知……」
以前有偽朱三太子事件,許多人都知道,一些富豪大戶還把他迎至家中,給他好吃好喝,此等事情朕都知道。
康熙在班漢傑、陳四的案子上大做文章,要求刑部重判,壓根兒不是想為被洗劫的商民伸張正義,而是100多人的聚眾規模,又乘騾馬、持刀槍越界遠行,讓他不由得不懷疑這背後或許存在一股潛在的謀反力量——類似於數十年來,帝國內部不斷湧現的「朱三太子案」?
他在位已經五十年,被「朱三太子」的夢魘折磨得太久了。
據《明史》記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一共有7個兒子,分別為:第一子朱慈烺,第二子懷隱王朱慈烜,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第五子悼靈王朱慈煥,第六子悼懷王,以及皇七子。
這個名單和排行,跟其他史書的記載有出入。在另外一些史書中,第三子定王的名字為朱慈燦,第四子永王的名字為朱慈煥。
雖然是亂世中的末代皇子,但史書對他們的記載這麼漫不經心,前後牴牾,連名字都寫不清楚,這當中一定有蹊蹺。要知道,歷史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當權者想告訴世人什麼東西,想掩蓋什麼東西,都會在其掌控的史書中得到體現。
在不同版本的歷史記載中,朱慈煥究竟是崇禎第四子還是早夭的第五子,涉及到康熙年間一宗謀反案的定罪問題,因此他的身份認定尤其重要。清朝官修史書《明史》把朱慈煥記為第五子,貌似無心之舉,其實用意頗深。我將在後面具體闡釋這個問題。
無論官修還是私修史書,它們一致表述的是,崇禎的7個兒子中,第二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均早夭。當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紫禁城前夜,崇禎的身邊只剩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朱慈燦)、四子朱慈炤(朱慈煥)。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禎自縊煤山之前,曾召喚三個兒子,命令他們改穿舊衣服,隨後語重心長地說:「爾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
停了許久,又說了一句:「萬一得全,來報父母仇。」
三個皇子喬裝打扮後,被送出宮,他們以後的行蹤,外人難以得知。
據說,護送太監將三個皇子獻給李自成邀賞。李自成把這三個皇子當作收拾人心的重要籌碼,遂封太子朱慈烺為宋王,其他兩個皇子也被封為公爵。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征吳三桂,隨軍帶上了吳三桂的父親,以及三個皇子,作為要挾吳三桂的人質,但未能如願。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大戰中慘敗,退出北京西走。在這個過程中,三個皇子被大順軍裹挾著撤退,隨後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