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策馬而入,見妻子衣甲未解、劍未離手,頓時心頭一震。
寫信求援的援軍也趕至,太平軍退兵而走。
林普晴誓死守城之事,很快傳遍朝野,巾幗不讓鬚眉,讓人佩服。
事後曾國藩奏請朝廷嘉獎,言辭中稱其「才識卓然、義烈非常。」
朝廷後將其事跡收錄《清史稿·烈女傳》,列為典範。
千秋有芳名
短短一段文字,將林普晴的名字永遠鐫刻進了歷史,讓後人得以窺見,一個女子如何以微弱之身,做出了足以撼動時代的壯舉。
可若將她的一生僅用「烈女」二字定格,又怎能概括她所有的苦楚與堅持?
回望她走過的歲月,從出生便身處名門,四書五經不離手,詩詞文章信手拈來。
身姿俏麗,氣質高華,是眾人眼中的「名臣之女」,更是王公貴胄競相求娶的「世家才媛」。
本應嫁入富貴之家,享盡人間風雅。
但她卻在最好的年紀,穿上嫁衣,走入一戶寒門。
在丈夫連試三次不中的沉寂歲月里,她不是在窗邊望月,而是在灶前熬粥,在燈下補袍,在書房外輕聲勸勉,字字句句都透著堅定與安然。
後來丈夫中了進士,入翰林,步步高升,她不居功、不驕縱,依舊持家謹嚴,禮待賓客,平撫左右。
而那一場危局,更是她一生的高光時刻,也是世人最為傳頌的一筆。
她本可以隨眾人逃命,卻選擇獨自堅守,她也要與城共存亡,不負一方百姓。
這一切,不是因為她生來英勇,而是因為她從未畏懼命運。
數年後,她安然辭世,一幅輓聯這樣寫道:
「為名臣女,為名宦妻,江右矢丹忱,錦傘夫人同偉績;以中秋來,以中秋去,天邊圓皓魂,霓裳仙子證前生。」
她留給世間的,不僅是「烈女」之名,更是一個女子如何在風雲激盪中挺直腰杆,在男權主導的社會中活出自己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