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的張瓊華握著郭沫若年輕時的照片,喃喃自語:"如果我長得好看一點,如果我的腳沒有裹過..."
她到死都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被丈夫拋棄。
1980年6月,張瓊華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她拒絕了政府的補助,拒絕了親戚的接濟,"我不要別人的施捨。"她說。
她把自己做的手工藝品拿到街上賣,換幾個錢買米買菜。
90歲的張瓊華在貧窮中離世。
她這一生,沒有享受過一天真正的夫妻生活,沒有生過一個孩子,連丈夫的面都見不到幾次。
可她守了整整68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當年的"不夠美麗"而自責。
那個時代創造了一批青年,他們不滿於所謂"世俗"為其套上的枷鎖,他們厭惡桎梏,他們渴望自由,他們追求理想,他們想要改變這個落後的舊中國。
而他們最初的改變,往往是從他們自身開始的,是從反對封建婚姻開始的。
可是在追求個人解放的路上,有多少女人成了犧牲品?
張瓊華只是其中最極端的一個。
她用一生詮釋了什麼叫"痴心女子負心漢",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最殘酷的真相:個人的覺醒往往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郭沫若晚年曾說:"我不是個'人',我是壞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確實是壞透了。"
可這句話,張瓊華永遠聽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