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愛情,五子滿堂
1916年8月,在東京聖路加病院,郭沫若認識了年僅22歲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當時,郭沫若在岡山高等學校攻讀醫科,她是護士。
這是真正的一見鍾情。他在回信中大方表達了對佐藤富子的一見鍾情,
"我在醫院大門口看見您的時候,我立刻產生了就好像是看到聖母瑪利亞那樣的心情,您的臉放出聖光,您的眼睛會說話,您的口好像櫻桃一樣,我愛上了您!"
佐藤富子被才華橫溢的郭沫若寫的愛情詩所陶醉。
不久,她毅然辭去聖路加醫院的工作,隨郭沫若到岡山同居,郭沫若還為她取了中國名字郭安娜。
為了這份愛情,佐藤富子付出了巨大代價。
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斷然不允許她與一個華人青年同居的。
她的家庭對她和郭的結合終身沒有諒解。
她失去了富足家庭的經濟支持,只靠郭沫若每月的48元官費補助度日,開始了克勤克儉的平民生活。
在這種生活的歷練中,她從無怨言,特別是他們的大兒子郭和生出世以後,生活更為艱難。
為支持丈夫讀書,她自己有時以紅薯充飢。
21年間,安娜為郭沫若生下了5個孩子: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兒淑子,四兒志鴻。
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愛情,給了郭沫若一個完整的家。
可是1937年抗戰爆發,7月25日凌晨,郭沫若給還在睡夢中的妻子和孩子留下一張便簽,隨即回國了。
這一走,就是永別。
安娜醒來時,只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必須回國,無法帶你們同行,等我回來。
郭沫若再也沒有回來。
抗戰伴侶,新的開始
1937年7月,抗戰爆發,郭沫若丟下在日本的妻子安娜和5個孩子,秘密回國。
那張匆忙留給安娜的紙條上寫著"我必須回國,無法帶你們同行,等我回來",可他再也沒有回去。
在朋友林林的介紹下,郭沫若認識了22歲的於立群。
初次見面,於立群給郭沫若留下了深刻印象:兩條小辮子,一身藍布衫,面孔被陽光曬得半黑,言談舉止穩重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