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索尼家族的穩固支持顯得更為關鍵。康熙頻繁在早朝後召見索尼子弟,既是學習朝政,也是展示立場。太后對這種互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多地選擇讓皇帝自行走完權力過渡的最後一步。
鰲拜的底線在不斷被試探,他也越來越急躁。朝中已有耳語,稱鰲拜可能要「動手」逼迫親政失敗的康熙退位。康熙知道,必須快刀斬亂麻,否則結局將被對方書寫。
收網一刻,乾綱獨斷
時至康熙八年,皇帝年屆十五,正式提出親政。鰲拜雖極力阻撓,但無法否決既定禮儀,只能象徵性地「支持」。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刀光劍影。
康熙親政第一件事,並非大赦或改革,而是調動親信控制禁軍。他授意索尼子弟帶領禁衛營,密切監視鰲拜動向。為避嫌,他以「加強宮禁」為由重組內衛,將原本由鰲拜控制的親兵全部調離皇宮。
赫舍里氏繼續在宮中維持低調,卻把每一筆開銷、每一次內侍調動都交由康熙親閱。她的謹慎,使得康熙的計劃幾乎沒有一絲泄露。
終於,康熙下達命令,由心腹帶兵深夜突襲鰲拜府邸,不許外泄一個字,兵不血刃將其拿下,直接押入宗人府看押。消息傳出,朝野震動。眾臣不敢置信,曾經隻手遮天的輔臣,就這樣一夜之間失勢。
康熙親筆書詔,羅列鰲拜十三大罪,包括專權、擅調軍馬、結黨營私、阻礙皇權等罪狀,命其褫奪爵位,永世不得仕。大臣譁然,但無人反對,說明朝中早已壓抑已久,只待皇帝出手。
索尼雖未參與行動,但當日早朝後,康熙單獨召見,賜茶賜座,並寫下「功高無驕」四字相贈,視其為國家柱石。
赫舍里氏得知消息,僅在寢宮中焚香一炷,未曾露面。她知道,從此宮中再無權臣干政,康熙親政之路已徹底打通。太后站在殿中窗前看向皇城方向,長嘆一句,「我兒已成。」
這一戰,勝在布局,勝在沉穩,也勝在那場始於一句「孫女幾歲」的試探。從聯姻,到結盟,再到反擊,索尼家族與孝莊母子的政治同盟,徹底改變了清初權力結構。
朝局回歸穩定,康熙進入施政黃金期。赫舍里氏雖年紀輕輕,卻已成為清宮最穩定的核心之一。她沒有建立什麼偉業,卻撐起皇帝與後宮之間那份最重要的信任與秩序。
鰲拜倒台後,清廷開始進入真正的康熙盛世準備期。索尼家族雖逐漸淡出前線,但已完成歷史使命。皇后之位不再是家族榮耀的象徵,而是王朝穩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