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安排得異常迅速且隆重。按滿族習俗,婚期不能太晚,過早也不吉。選定吉日後,朝中頒詔,封赫舍里氏為「中宮皇后」。消息一出,朝臣多有揣測,但無人敢公開反對。
這一場婚姻,是孝莊太后高明政治操作的集中體現。她用一樁看似家事的聯姻,達成兩大政治目的:一是穩住索尼陣營,抵禦鰲拜日益膨脹的勢力;二是提前將康熙帝從「孩童」角色中推出,讓其開始介入政治事務。
赫舍里氏入宮後,迅速展現出她在宮中與眾不同的氣質。她並不專注於後宮爭寵,而是非常清楚自己作為皇后的責任——協助太后管理內廷,穩固索尼家族在宮中地位,同時協助康熙學習政務、處理文書,成為孝莊推崇的「輔內女主」。
而宮中另一股勢力——鰲拜陣營,對此非常不滿。他們知道赫舍里氏入主中宮後,意味著孝莊太后的掌控力進一步加強,對他們來說無異於一種打壓信號。鰲拜暗中開始防備,並在朝中擴大自己親信的勢力,試圖在婚姻政治的對抗中占回一城。
索尼也非等閒之輩,他深知鰲拜不甘示弱,故主動淡出朝政第一線,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讓對方誤以為自己已無意爭權。但暗地裡,他安排子孫進入重要崗位,進一步鞏固與皇權的綁定關係。
婚禮過後,康熙在孝莊安排下,加快了對政務的接觸頻率,每日清晨由皇后安排起居,午後由內閣官員輪流教讀,政事開始逐步接觸。從表面看,是少年皇帝成長的過程,實際則是孝莊在為親政鋪路。
赫舍里氏作為皇后,不僅起到了聯姻的政治紐帶作用,更成為清初宮廷中實際運作的一部分。她的登頂,讓一場原本可能陷入混亂的政局,迅速收攏核心。
在朝堂之上,鰲拜依舊咄咄逼人,但他意識到,從赫舍里氏進宮那天起,這場看不見的鬥爭,自己已悄然處於下風。康熙的成長軌跡,也因為這場婚姻而徹底改變。
暗戰升級,鰲拜步步緊逼
赫舍里氏入宮第三年,康熙帝年方十五,雖尚未親政,但在孝莊的安排下,已開始處理部分奏章和禮部事務。宮中權力重心也悄然傾斜,從鰲拜獨掌朝綱,變成了三方角力:鰲拜、太后陣營、以及逐漸獨立的皇帝。
鰲拜察覺自己勢力正被稀釋,便加快布局。他提拔親信進內務府,掌控皇帝生活起居,並安插人手在六部要職。他還以「輔臣身份」名義,頻繁干涉康熙的學習進程,壓制皇帝在朝中的話語權。
這種壓迫讓康熙逐漸生出警惕。他開始密會赫舍里氏、太后、以及信任的內侍,秘密記錄鰲拜的各種越權行為。赫舍里氏起了關鍵作用,她善於觀察,不斷為康熙提供內廷動向,協助梳理朝局複雜關係。
索尼此時雖已年老,但仍保持朝中影響。他通過外孫、親族,持續傳遞情報,維繫皇權陣營的穩定。康熙藉口問學,將幾位重要文臣召至身邊,逐步建立自己獨立的「少年內閣」。
鰲拜不願束手就擒。他製造蘇克薩哈案,羅織罪名,將其下獄處死,並試圖警告其他大臣不要接近皇帝。但康熙並未退讓。他繼續削弱鰲拜兵權,以「訓練旗營」為由,分散鰲拜的親兵至邊防,將其權力逐步切割。
政務上,康熙密集召見非鰲拜系大臣,處理政務日益嫻熟。他的親政步伐雖緩,但異常堅決。朝中不少中立官員開始轉向,鰲拜勢力第一次出現分裂跡象。
這一階段,赫舍里氏依然是清宮最安靜的皇后。她不爭寵、不幹政,卻將整個內廷維繫得極為穩妥。每一項起居安排、內務處理都嚴絲合縫,保障康熙身邊不出紕漏。索尼多次表示,「皇后乃社稷福星。」
權力的角力繼續加劇,朝堂之上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各方神經緊繃。康熙深知,一旦行動不慎,鰲拜或將先發制人。他必須等待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將鰲拜一舉拔除,而不是只靠試探和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