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
柴榮的託孤安排,算到了互相制衡,卻沒算到趙匡胤真的敢篡位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親征遼國,四十二天內連破遼國三關三州共十七縣,震驚了整個遼國上下。
就在柴榮打算商議進攻幽州的時候,卻不幸病倒,不得不提前班師休養,可任憑太醫如何診治,柴榮的病不僅不見好,甚至一天比一天重,柴榮明白,留給自己的時日不多了,為今之計,就是得考慮皇位的傳承問題了。
放到平常時代,皇位留給兒子,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可這是五代亂世,是兵馬強者為天子的時代,不說一幫割據政權,就說從後梁到後周,這短短几十年,還從未有過太子順利登基的先例,每一次的皇位傳承,都伴隨著腥風血雨,最嚴重的,甚至能改朝換代。
更要命的是,柴榮最大的兒子才不過七歲,成年人繼位尚且玄乎,更別說這個稚子了,思來想去,為保證大周江山能順利傳承下去,柴榮只能想辦法制衡這幫驕兵悍將,以確保自己兒子能夠順利長大掌權。
01
歷來託孤和制衡,無非是外戚、文臣和武將的互相制約而已,所以柴榮第一個安排的就是後宮和外戚勢力。
只是柴榮的皇后大符後早已在顯德三年(956年)先她而去,雖然其妹妹成為了柴榮的繼室,但一直未冊立為皇后,考慮到主少國疑,後宮必須有皇后坐鎮,六月初九日,小符被立為皇后,是為小符後。
外戚雖然會威脅皇權,但總比武將篡位好
之所以將小符後扶正,一來她是大符後的親妹妹,柴宗訓親姨媽,自然會對柴宗訓更疼愛一些,二來是小符後也是將門虎女,史載「後性和惠而明決,帝甚重之」,而在嫁給柴榮之前,其實已經嫁過一次,娶她的就是後漢李守貞之子李崇訓。
至於娶她的原因,就是相面的曾說過小符後有皇后的命,所以給兒子娶妻後,李守貞決定造反,圓自己的皇帝夢,可惜被郭威攻滅,而李守貞覆滅之際,小符後卻臨危不懼,坐在大堂斥責亂兵:「吾父與郭公為昆弟,汝曹勿無禮!」
一時間,亂兵無人敢犯,悚然而退,有如此膽識,自然適合坐鎮後宮。
除此之外,立小符為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中嶽父符彥卿的勢力,符彥卿最早仕於後唐莊宗李存勖門下,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而屹立不倒,屬於五代常青樹,素有五代第一將門之稱,而且符彥卿也頗有威名。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的時候,符彥卿在陽城之戰大破契丹,逼的遼主耶律德光單騎奔逃,此戰過後,契丹人人人畏懼符彥卿,有傳言,契丹人在戰馬生病不吃馬草的時候,會唾罵:「此中豈有符王(符彥卿)邪?」
符彥卿既是外戚,又是藩鎮
符彥卿名聲在外,就連述律氏想要入侵中原,都先問一下符彥卿駐紮在哪裡,甚至感嘆:「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可見符彥卿在五代時期,那是威名在外,也是藩鎮勢力的代表。
有惠而明決的小符後加上符彥卿的藩鎮勢力,柴榮自問可以在後宮護得柴宗訓的安全。
後宮和外戚勢力搞定後,接下來的就是重要的託孤文臣了。
文臣方面,柴榮為柴宗訓安排了三位宰相,分別是范質、王溥和魏仁浦。
先說王溥,王溥和是後漢時期的狀元,當初柴榮剛剛繼位,北漢趁機南侵,在眾人接連反對之際,唯有王溥支持柴榮親征,因而柴榮取得大捷班師後,將其視為心腹,不斷提拔,而且王溥性格孤僻,朝廷內外,沒有多少朋友。
至於魏仁浦,雖然不是科舉出身,但能力優秀,而且沒啥軍功,不過他的職位是樞密使,但柴榮特意給他加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而范質呢?雖然深受柴榮信任,也頗有才華,卻有點執拗專橫,屬於能力不錯,情商較低的人,不容易結黨營私。
但不管如何,這三位,都是深受柴榮恩榮的大臣,其中王溥、范質加同知樞密院事,讓其可以插手樞密院權力,這麼一來,三者互相制衡,又不能在某一方面獨斷專行,確保朝政正常運轉。
02
外戚和文臣安排好了之後,接下來就是武將了,尤其是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這是重中之重。
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都是禁軍,但在郭威稱帝之間,僅有侍衛親軍司,但因為郭威是靠侍衛親軍司才能黃袍加身的,害怕侍衛親軍司其他人有樣學樣,就著手對侍衛親軍司進行分權切割,由此誕生了殿前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將禁軍的權力一分為二,互不統領,互相牽制,對皇帝直接負責,避免一家獨大。
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將禁軍的權力一分為二,互不統領,互相牽制
而分別執掌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則是郭威女婿張永德和郭威的外甥李重進,這二人都有能力,且年齡相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二人不和,可互相制衡。
但這二人畢竟和郭威沾親帶故,柴榮能壓制,不代表柴宗訓能壓制,所以柴榮患病期間,開始進行調整。
首先就是張永德,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外放為澶州節度使,相當於解除其禁軍兵權,其次就是韓通,升任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至於李重進,雖然沒有剝奪禁軍軍權,但卻任命他為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去了,侍衛親軍的實權,其實在韓通手上,最後就是趙匡胤,由殿前都指揮使升任殿前都檢點,相當於頂替張永德原來的職位。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禁軍,為啥偏偏只剝奪張永德兵權呢?
其實不是什麼「點檢作天子」的讖語,純粹是張永德能力不行。
先說說這個「點檢作天子」的讖語,根據《宋史》記載,說柴榮北征的時候,在地里得到一個長二三尺的木頭,題雲「點檢作天子」,而當時張永德正好擔任點檢,引起柴榮的戒備,就讓趙匡胤代替張永德擔任殿前都點檢。
有傳言,這是趙匡胤的手筆,以讖緯之說,讓張永德在前當槍,為自己「黃袍加身」增加合法性,並讓他下水,方便自己上位。
問題是就算搞掉張永德,最先受益的不一定是趙匡胤,先不說李重進了,就連其他軍頭也比趙匡胤資歷老,趙匡胤此舉純粹是為他人做嫁衣,再說這塊木牌出現在柴榮生病之前,此時趙匡胤常伴其左右,以柴榮的精明,這點小動作豈會看不穿?更別說柴榮滅過佛,根本不信什麼讖緯之說,能說出「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的柴榮,豈會在意這些事?
柴榮滅佛,根本不信什麼讖緯之說
從這裡可以看出,是不是趙匡胤搞的不知道,但要是張永德下去,第一受益人就是牽扯禁軍兩司之間的權利爭奪李重進,秉承誰犯罪、誰受益的原則,李重進都是最大受益人。
至於為啥柴榮外放張永德,純粹是這件事。
柴榮北伐突然患病,宰輔近臣問疾者皆莫得見,只有張永德才能探視,於是群臣就借這個給機會讓張永德進言,說天下未定,陛下又身患重病,一些人趁著這個機會打算作亂,但陛下卻停駐澶州不肯回京,趕緊回京安定社稷,萬一駕崩在這裡,後周怎麼辦?
張永德二話不說,就在面前柴榮的時候說了這件事,柴榮一聽,直接罵了一句:「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
啥意思呢?就算柴榮表示,就知道這些話一定是別人教的,看你這個樣子,哪裡配得上談這些呢?
可以說這件事,讓柴榮看清楚張永德是一個人毫無心機、頭腦簡單,而且容易被人當槍使而不自知,這樣的人,豈能託付後事呢?就這樣,張永德被外放,取而代之的是心腹趙匡胤。
對於柴榮而言,趙匡胤雖然能力不錯,但資歷和威望有限,又不是皇室近親,謀反篡位的幾率可能性不大,讓其執掌禁軍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