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曾經的"海青天"如今掛著南京右都御史的虛銜,徒有高位,卻連一個像樣的書吏都使喚不動。
朝廷需要他的清名裝點門面,卻害怕他的固執打破官場默契,於是給了他最高的榮譽和最空的權力。
海瑞的最後歲月充滿了戲劇性的反差。
在民間,他的聲望達到頂峰,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海龍王",傳說他能呼風喚雨、懲惡揚善。
在官場,他卻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官場異類"。
這個被神話的清官,在現實的政治生態中,早已成為一尊被高高供起卻又無人問津的泥塑神像。
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的消息傳出,南京城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商鋪自發歇業,百姓披麻戴孝,送葬的隊伍從長江碼頭一直排到城外十里。
當朝廷派來的官員走進海瑞住處清點遺物時,看到的場景令他們震驚。
褪色的官袍打著補丁,米缸里只剩半斗糙米。
這位生前讓整個官場坐立不安的清官,死後竟連一口像樣的棺材都置辦不起。
明朝官場最深刻的虛偽也在此時體現出來。
那些平日對他敬而遠之的同僚們,此刻卻爭先恐後地上書請求厚恤,曾經排擠他的權貴們,紛紛寫詩作文歌頌他的清廉,就連萬曆皇帝也追贈他太子太保的榮譽頭銜。
這場盛大的身後哀榮,與其說是對海瑞的紀念,不如說是整個統治集團在集體表演一場道德救贖的戲劇。
那些捧他上位的人,愛的從來不是他的清廉,而是他作為道德標杆的利用價值。
那些為他流淚的百姓,寄託的也不僅是對一個清官的懷念,更是對清明政治的集體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