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外賣?外賣小哥如何送餐,外賣居然連皇帝也喜歡吃!

2025-07-24     花峰婉     反饋
4/4
而這些「皇室訂單」推動了一整套「高級外賣產業鏈」。從下單到出餐,再到裝盒密封、護送進宮,沿途設有驛站補給、特殊通道優先通行。最講究的,甚至會安排廚師隨行,到宮中臨時復熱加裝,讓飯菜不走味、不走形。這套標準服務,現代企業都未必做得出來。

更誇張的是,一些宮外大廚為了搏機會,主動和御膳房「合作」,按月送樣品,供皇帝試吃。一旦獲准「入宮」,立刻就成御用供應商,名利雙收。就像現代中標一樣,牌子打出去了,百姓爭搶,商家身價倍漲。

古代外賣不光走入皇宮,還融入外交場合。大典宴請、節日朝賀,常常邀請地方名廚進宮代廚,一次送上百桌流水席。有時實在忙不過來,宮廷乾脆打包外采,再在御膳房二次加工,美其名曰「共享民味」。

皇帝們的這種「外賣喜好」,不僅是一種味覺選擇,更是一種文化姿態。他們通過挑選民間佳肴,表現親民、示好、通達民情。尤其是盛世時期,外膳入宮被視為「開風氣之先」的禮儀創新,體現宮廷與市井之間的互動與融合。

當然,皇帝點單也不是誰都能送。外賣小哥要過三道門禁、五道驗證,穿戴整潔、言語得體,一旦出錯,不是差評,而是抄家問罪。能活著把飯菜送到御前,再退出來安然無恙,那才是真正的「騎手之王」。

所以說,古代外賣不光服務百姓,更服務皇權。從市井到金鑾殿,外賣文化一步步滲透生活,成了那個時代的餐飲流通「高科技」。

誰說古人生活慢?外賣速度追得上現在

總有人覺得古代生活節奏慢,連吃飯都得早做打算。但真把鏡頭拉近,你會發現,古代的「送餐速度」可不比今天差多少,特別是在大型城市,簡直卷到飛起。

宋代的汴京,作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人口超百萬,酒樓食鋪遍布街巷,外賣服務自然也被逼出高效率。大街小巷,挑擔的、提籃的、推車的穿梭不息,一到飯點就像啟動了快遞洪流。

為了提高速度,不少店家設立了「前置備餐點」,類似現代的「中央廚房」,提前炒好幾樣大菜,按需分盒打包,只等訂單一來,直接派人出發。能把跑腿搞成「流水線作業」,這是宋朝「效率至上」最生動的體現。

再看看元明清這些朝代,外賣速度並沒有掉隊。明代北京規定,御膳外采須在兩個時辰(約四小時)內送達,超時即棄不用。為此,有的店家訓練專人快跑、記路,甚至研究路線優化圖,不走冤枉路、不進死胡同。簡直就是古代的「算法加持」。

清代宮廷還出現了「火鍋外送」服務。御廚們把銅鍋、小爐、炭包裝箱,連湯底也灌進封蠟罐,密封封口。送到後現場開火復熱,一氣呵成。你以為火鍋是今人才有的懶人美食?乾隆早就吃上了。

還有節慶時的「節令食品配送」,比日常還卷。像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臘月的灌腸,商家按片區派人送貨,提前預約、分批配送,既準點又保質。汴京的黃河大橋上,送粽子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有人背筐送城北,有人挑擔趕城南,像極了現代「春節訂單高峰」。

配送員內部還流傳一句行話:「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乾得比賊狠。」沒誇張,在那個沒有導航、沒有電動車的年代,全靠兩條腿和腦子記地圖,還要兼顧天氣、地形、安全和客戶情緒。這種能力,是當代外賣員也會佩服的。

更讓人佩服的,是古代外賣系統還能應對「突發事件」。洪水封路、禁市宵禁,都有預案。有些店鋪設有「夜班配送」制度,換崗接力;有的藉助驛站、書信站協助中轉,像快遞驛站臨時變送餐點。說古人「慢」?數據和案例都不同意。

歸根結底,古代人比你想得會跑、會送、會安排。他們沒有平台,但有人情網絡;沒有App,但有地圖腦子;沒有騎手工號,但有口碑積累。一份飯能穿過人海、穿過宮門、穿過千年,最後熱氣騰騰地擺到面前,這才是外賣最初的樣子。
呂純弘 • 2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