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外賣?外賣小哥如何送餐,外賣居然連皇帝也喜歡吃!

2025-07-24     花峰婉     反饋
3/4
閒漢不是固定員工,而是類似現代「臨時外賣員」,按單計酬。一天能跑三五單的算高手,旺季甚至能日夜連軸轉。晚間送酒夜宵的,往往趕著飯點排班,送到手軟,節日尤其誇張,光元宵節前後,食鋪能多雇三倍人手。

配送工具也不含糊。除了溫盤,還有竹編提籃、封蠟密封的食盒,甚至根據貴族客戶需求量身定製「鑲銀鏤雕」的專屬食箱。挑一單飯,像運一件古董,還得防滑防漏防碰撞。

更誇張的是,「送餐時效」問題在宋朝也被廣泛關注。《夢粱錄》里寫到,酒樓常提醒閒漢「快腳莫慢」,遲到或錯送會被客戶「摔碗子」。所以很多人練出驚人體力,有人能日跑十里不歇,連「拐子馬」(快遞馬車)都甘拜下風。

當然,也不是人人都能跑大單。老客戶認人,有時指名要某位閒漢送,說他手穩、路熟、嘴緊,不多話、少出錯。這類人逐漸從打雜跑腿變成半個家僕,服務某些貴人多年。誰說古代沒「五星配送員」?人家早就存在。

還有個有趣細節,部分閒漢送的不只是飯菜,有時還帶酒器、燈具,甚至「甜點拼盤」。有錢人講排場,宴會前幾小時就得備齊一桌,服務員得提前踩點,計算送達順序,有時甚至配專人押送,避免途中出事。

配送路線也有學問。汴京這樣的城市,街道縱橫,一些狹窄巷子只能靠人力穿梭,跑錯一次就是重走。熟悉路線者掌握「最短路徑地圖」,可在最短時間內送達八成區域。這種地理能力,是外賣江湖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些看得出,古代的外賣系統已經形成了配送員選拔機制、路線規劃能力、時效管理壓力和服務質量監督。現代外賣平台自豪的那些「系統建設」,其實在千年前的汴京就有了雛形。

只不過那時不叫系統,而叫「人情世故、口碑傳遞」。跑得勤、送得快、嘴夠緊,這才是那個時代的「行業通行證」。

皇帝愛外賣?真有其事!

別以為外賣只是老百姓圖方便,皇宮裡也有「外賣文化」。只是皇帝點的那叫「御膳外采」,流程更講究,規格更嚇人,送的人穿得體面,提的食盒像藝術品,送晚了還能掉腦袋。

在古代皇宮尤其是宋朝、明朝、清朝,御膳房確實負責三餐安排,但也不是全包全攬。某些特別時刻,皇帝或貴妃想吃宮外某家酒樓、寺廟、名廚做的招牌菜,會派人「出宮採購」,送進內廷。像北京著名的護國寺小吃、山西的豆腐宴、杭州樓外樓,史書中都曾記錄過其「進宮」的光輝時刻。

這些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請客吃飯,而是皇帝主動「點單」下外賣。比如明神宗朱翊鈞就曾點名要御馬監派人到江南採購蟹粉豆腐、腌篤鮮湯、糟雞酒盅,送進宮裡。送餐途中不僅有專人護衛,還配有蓋章封條,確保無人調換。

乾隆皇帝也不遑多讓。他六下江南巡遊,每次都要派內廷太監從民間酒樓打包當地小吃帶回宮中,有些口味特別對他胃口,甚至納入宮廷菜單,如松鼠桂魚、龍井蝦仁、叫花雞。清宮御膳檔案里,多次記錄「外膳入宮」事項,有明確價格、路途、人員記錄,流程極其規範,堪比今天米其林專屬外賣服務。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