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
開封作為帝都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四面皆為一馬平川的曠野,沒有任何山川作為天然屏障,敵人渡過黃河,就可以直接威脅帝都開封。相比之下,趙匡胤認為長安更適合做帝都。
在長安建都,黃河與秦嶺就是天然屏障。這些大臣,大多是跟著趙匡胤戎馬半生的軍人,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地人,趙匡胤說的這些,他們怎麼可能不明白?但,趙光義還是堅決反對。
趙光義跪下給趙匡胤磕頭,趙匡胤只好解釋,遷都目的是為了據山河之險去除冗兵之害,像漢朝那樣,保天下平安。趙匡胤提出遷都長安,徹底解決冗兵之害,這是了不起的遠見。
但最後,跪著的趙光義只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這就等於,趙光義教訓趙匡胤,要想保天下平安,不要想著什麼據山河之險,而是要全民一心,共同抵禦外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很顯然,趙光義這話和趙匡胤的遠見比起來,顯得特別扯,特別無稽之談。趙匡胤沒有狠狠地在他二弟趙光義的屁股上狠狠地踹上一腳,然後當著眾多大臣的面呵斥他,你懂個屁!
而是默然不語,似乎,趙匡胤已經被二弟趙光義這五個字給死死地套住了。最終,趙光義從容地站起來,在趙匡胤面前走出去。這是一場無聲的較量,在這場較量中,趙光義贏了。
其實,趙光義的話完全經不起推敲,如果所謂全民一心就能保天下平安,那南唐又怎麼會被趙匡胤併入大宋版圖?可為什麼趙光義這一句話,就噎住了趙匡胤,讓他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