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康熙來說,削藩是個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他知道藩王勢力太大會威脅皇權,歷史上不少王朝就是被這些地方勢力拖垮的。作為一個有遠見的皇帝,他必須解決這個隱患。
但對吳三桂來說,這就意味著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要拱手讓人,多年經營的基業要被摧毀。這怎麼可能讓他甘心?於是,矛盾就這樣激化了。
吳三桂的最後一搏
當康熙的削藩政策真正落到吳三桂頭上時,這位61歲的老將軍坐不住了。
在他看來,交出兵權就等於交出了保命符。
古代歷史上,有多少功高蓋主的將領最後落得個悽慘下場?吳三桂可不想步他們的後塵。
更重要的是,吳三桂在雲南經營多年,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小朝廷。
他手下有大量依附於他的官員和將領,他們的利益和吳三桂是綁在一起的。
一旦吳三桂交出權力,這些人也會失去依靠。所以,反抗朝廷成了吳三桂和他的追隨者們共同的選擇。
吳三桂還有一個重要的誤判:他認為清朝的八旗兵已經不如當年。
當初他迎接清軍入關時,八旗兵確實戰鬥力驚人。
但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生活,這些滿族貴族的後代已經開始享樂,軍事素質下降。而吳三桂的軍隊則常年在邊疆作戰,保持著良好的戰鬥力。
另外,吳三桂還聯絡了尚可喜和耿精忠兩位藩王,形成了三藩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