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削藩就可以當個「富家翁」,為什麼吳三桂還是鐵了心要造反?
《——【·前言·】——》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大叛徒,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吳三桂。
這位老兄先是打開山海關迎清兵入關,後來又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可謂位高權重。
康熙皇帝搞削藩運動時,只要他乖乖交出兵權,照樣能錦衣玉食,享受榮華富貴。
可他偏偏六十多歲了還要冒險造反,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到底是什麼讓這個老將軍如此鐵了心,非要和朝廷對著干呢?
從邊關守將到封疆大吏
吳三桂原本是明朝的一個邊關將領,負責守衛山海關這個軍事要地。
當時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內有李自成農民軍起義,外有滿族建立的後金虎視眈眈。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
這個節骨眼上,吳三桂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李自成派人招攬他,希望他能歸順農民軍。
但吳三桂沒答應,反而聯繫了當時的滿族領袖多爾袞,請清軍入關共同對付李自成。
有人說吳三桂是為了給明朝報仇,也有人說他是因為李自成擄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這一開關的決定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清軍入關後,很快擊敗了李自成的軍隊,並乘勝追擊,最終統一了全中國。
吳三桂因為這個"功勞",被清朝重用。他帶領清軍南下追擊南明勢力,打得那些明朝遺老遺少四處逃竄。
功勞簿上不斷添加新條目的吳三桂,被清朝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貴州一帶。
這下子,吳三桂從一個邊關將領變成了一方諸侯,手握重兵,坐擁大片領土。
在雲南這個地方,吳三桂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地盤,還能徵稅、任命官員。
多年下來,吳三桂在雲貴一帶的實力越來越強,手下兵馬超過十萬,財富累積如山。
不僅如此,吳三桂還讓自己的親信占據要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他的兒子吳應熊被封為世子,準備繼承他的爵位和地盤。吳三桂的實力日益壯大,逐漸成為清朝統治的潛在威脅。
在這段時間裡,清朝還有兩位藩王跟吳三桂情況類似:廣東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
他們都是從明朝投降過來的將領,被清朝封為藩王,擁有一方軍政大權。這三位藩王,就像三座大山,壓在年輕康熙皇帝的心頭。
康熙的削藩大計
康熙是個聰明人,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政治智慧。
他知道吳三桂這種藩王權力太大,對中央集權是個威脅。但他沒有急著動手,而是慢慢來,一步一步削弱吳三桂的權力。
早在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就開始收繳平西大將軍印,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表明朝廷要收回部分吳三桂的權力。
當時的吳三桂雖然不滿,但也沒有公開反抗,畢竟他還有平西王的頭銜和軍隊。
隨著康熙逐漸成年,親政後的他開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他想徹底解決藩王問題,於是推出了削藩政策。
這個政策的核心就是要收回藩王的軍權和地方行政權,讓他們變成有名無實的貴族。
康熙的想法很簡單:你吳三桂立了功,我給你榮華富貴沒問題,但軍隊和地方必須歸中央管。
你可以當個有錢有閒的貴族,但不能當地方上的土皇帝。這其實是很合理的要求,也符合曆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