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1939年前後,現代版內褲從海外傳入上海,並逐漸在全國各地普及開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的農村中,小孩子穿開襠褲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這些開襠褲通常是用全棉布料自製的,使用繩子固定在腰間。大約到了70年代後期,開始採用鬆緊帶和更加耐磨的的確良面料,三角褲這一新款式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
那麼,古代內褲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其實在優雅的傳統服飾中,古代一直保持上衣和下裳的搭配,商朝時期就已見端倪。至今,一些地方仍然沿用「衣裳」這一名稱。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上衣和下裳的結合成為主流,那時的「深衣」便是典型的漢服表現。漢代時,古人也開始穿一種叫做絝的褲子,不分男女,但通常都是開襠設計。漢代學者劉熙在其著作《釋名·釋衣服》中提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這種褲子有長有短,穿在裡面並沒有褲襠和褲腰,僅有兩條褲管套在小腿上,由腰帶固定。這樣的服飾難以被視為現代意義上的內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