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的山丹軍馬場,為西漢名將霍去病始創。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此戰一勝,至今封神
匈奴人被大漢鐵騎逐出河西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祁連山牧場。他們在遷徙途中,悲傷地吟唱: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這首匈奴民歌,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煙雲,從中依稀可見祁連山的金戈鐵馬、胡笳羌笛。
祁連山下,有一位少年英雄策馬揚鞭的身影,也有一代帝王大會賓客的盛典,往事並不如煙。
古時候,匈奴人稱天為「祁連」,祁連山由此得名。祁連山,就是匈奴語的「天山」。
中國北方遼闊壯美的草原上,總會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蹤跡。祁連山北麓的廣闊牧場,養育了月氏、匈奴、柔然等游牧民族;祁連山南麓的青海湖畔,也曾是羌、吐谷渾和吐蕃等民族繁衍生息的樂土。
祁連山,這條沿著西北—東南方向綿延一千多公里的雄偉山脈,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是今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山,也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祁連山冰川所蓄水量相當於5個丹江口水庫,山峰之上,終年積雪。
高大的山體截住了太平洋季風帶來的氣流和雨水,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的河流向下流淌,滋潤著山腳下的綠洲。在祁連山北側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一連串大小不一的綠洲連綴出一條形如走廊的文明通道,因這裡地處黃河之西,史稱「河西走廊」。
由於地處河西走廊之南,祁連山也被稱為「南山」。從河西走廊向南望去,群山時而直插雲霄,與天相連,時而隱入塵煙,寬闊廣袤。
若無這座伸向西北乾旱區的「濕島」,其北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面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南面的柴達木沙漠將連成一片,也就無法形成河西走廊的甘泉與綠洲,中國歷史上也不會有一條邁向西域的橋樑。
正如《中國國家地理》主編單之薔所說,祁連山脈,是造就河西走廊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