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尚雲祥一時技癢,與拳師切磋,剛一出手,發生出人意料一幕
1885年,京師護城河旁,一名拳師正專心練拳。突然,一位陌生人走上前,提出切磋。
兩人對決一觸即發,就在尚未見分曉時,局勢突然反轉。
這個不經意的碰撞,究竟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何一個小小的對決,會帶來如此巨大的波動?
尚雲祥的名字,常常與「鐵腳佛」這個綽號連在一起。
上世紀初的京城,武林中談到他,很多人都會肅然起敬,可這位赫赫有名的形意拳大師,年少時卻和大多數孩子一樣,生長在一個普通家庭。
尚雲祥的家族,祖輩是從山東樂陵遷至京城的商人,父親經營著馬蹬鋪,生活過得不富裕,卻也溫暖安穩。
小尚雲祥從小就喜歡動手,家裡哪兒有個空地,他就會拿著竹棒練習,模仿那些戲曲里武將的動作。
可隨著年歲漸長,這種「耍玩」的心態,逐漸被一種更為深沉的情感取代——他開始迷戀上了真正的武術。
剛開始,他學的是功力拳,這種拳法講究的是,力量的積累和發力。
他對拳術的渴望,讓他毫不猶豫地,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到了十四歲,尚雲祥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拳術的基礎,毅然離開了家,決定前往京城,尋找更高的武術境界。
京師的大街小巷,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拳師。
眾多的拳術中,形意拳格外引起了他的注意,與功力拳不同,形意拳注重身體的力量,更講究內勁的運用。
尚雲祥開始接觸形意拳,拜了名師李存義為師。
初見李存義時,尚雲祥不過是一位身形瘦弱的少年,武藝尚淺。
李存義並沒有立刻收下他,而是冷眼旁觀,畢竟,尚雲祥那時身材並不高大,外形上並不像個練武的好材料。
在他的堅持,與另一位武林前輩周明泰的勸說下,李存義終於答應,收下了這位年輕的弟子。
李存義並非一般的拳師,他精通形意拳,還曾受到多位武學大師的指點。
在李存義的指導下,尚雲祥的武藝,迅速有了顯著的提升。
李存義注重拳法中的「趟勁」,這種發力的方式,不同於其他拳法的剛猛力道,更多的是一種蓄勁的方式,借力打力。
每一次出拳,既不顯得急躁,也不失鋒銳,這正是尚雲祥所渴求的武術境界。
經過數年的刻苦修煉,尚雲祥的形意拳技藝,越來越爐火純青。
此時的他,體魄更加健壯,動作愈發利落,在拳術上的悟性也更高,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尤其是在步法和出拳的協調性上,尚雲祥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腳打七分,手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