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存在190年,在二十四史中卻沒有位置
永樂五年(1407),慶王朱栴住進了新王府。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這位年輕的王爺原本擔負著為家國戍邊的重任,但自從四哥朱棣奪位後,駐封寧夏的他就失去了駐地軍權。
新王府的日子百無聊賴,他決定編寫《寧夏新志》,向天下人介紹寧夏的風景名勝及風土人情。
為此,朱栴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
一次,他來到賀蘭山東麓,一座座形似白蟻堆的高大建築映入眼帘。正當其不解眼前為何物時,一個路過的牧羊人告訴他,這是西山昊王墳。據說,為防盜墓,統治大夏的昊王死後,每天出殯一次,整整持續了一年,這些建築正是昊王那真真假假的三百六十五座大墳。
寧夏土著居民,習慣把賀蘭山稱作西山,東邊的黃土高原稱作東山。昊王所指何人,朱栴很快有了結論。
在《寧夏新志》中,他寫道:「李王墓,賀蘭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所謂嘉、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無一物。」
姓李,名字中帶有「昊」字,且居住在寧夏一帶的王,歷史上有且僅有西夏開國之君李元昊一人。也就是說,朱栴無意間淺窺了西夏王陵的神秘面紗。
▲西夏開國之君李元昊(1003-1048)塑像。圖源:圖蟲創意
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其最盛時,疆域包括今寧夏大部和甘肅、陝西、青海、新疆及內蒙古的部分。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它的存在,遠沒有同時期出現的宋、遼等國影響深遠。但事實上,作為「第三國」,西夏的加入,成功地將同時期存在的遼/金、宋的南北對峙變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三國鼎立」。
不過,與宋、遼等大國相比,西夏的確算「國小民寡」。在二十四史中,西夏國的歷史也僅配作為《遼史》《金史》《宋史》的附屬部分被記載下來。然而,如果將這些時間碎片整合起來,你會驚訝地發現,在與遼、宋、金三朝合縱連橫間,西夏居然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依靠西北賀蘭山故地,享國長達190年。直到成吉思汗的出現,這個輝煌一時的王朝才在歷史上煙消雲散。
党項人自漢代起就大量移居河隴、關中一帶,但其長期「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氈,畜氂牛、馬、驢,羊,以供其食」,過著不知莊稼為何物的生活,從而錯過了多次崛起良機。直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才讓這群居無定所的党項人第一次找到了「家」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