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何要將袁崇煥割上三千刀?叛國只是藉口,真正罪名無法公開

2024-06-06     花峰婉     反饋
1/6
崇禎為何要將袁崇煥割上三千刀?叛國只是藉口,真正罪名無法公開

公元1630年,大明兵部尚書袁崇煥被綁於西市,刑官在袁崇煥身上割了3543刀,直到皮骨已盡,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袁崇煥被凌遲那天,通往法場的路邊聚集了近萬名百姓,嘴裡不斷咒罵著「漢奸」、「賣國賊」。袁崇煥的肉被劊子手一刀刀割下,遭到了百姓哄搶,最終被人生生吃下。

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遙想當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帶領八旗鐵騎進犯大明,遼東明軍九戰九敗,十四名總兵陣亡,四位經略、巡撫被殺,大明官員無人敢去遼東。

只有袁崇煥帶著關寧軍困守寧遠城,在山海關外建立起了一條綿延百里的關寧錦防線,將八旗十萬鐵騎擋在關外。

如今,曾經威名赫赫的袁崇煥此刻卻被綁於菜市口,被皇帝痛恨,被百姓唾棄。是什麼將這個抗清將士推入如此萬劫不復之地呢?

這一切,還要從袁崇煥揮師遼東說起。

01 出關平遼

袁崇煥,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抗清將士,被譽為「大明最後的長城」。

然而,在成為將軍之前,袁崇煥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書生,36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在分配職務時,還因為名次太低被漏掉了,只能去福建當個七品知縣。

當知縣時,袁崇煥乾得最漂亮的事就是上房梁給百姓救火。平日裡,他最喜歡的便是同退伍的老兵談論邊境戰況,從那時起,袁崇煥的心裡便許下了平遼的願望。

公元1622年,袁崇煥被破格提任為兵部職方主事,一人一騎便出關巡視去了。他跨在馬背上,奔馳在遼東寬闊的土地上,耳邊嗚咽的風聲仿佛是士兵的廝殺聲和難民的哀嚎聲。

遼東大地面目瘡痍,被鮮血染紅,他的眼中滿是悲憫,這是一場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袁崇煥再也忍不住,悲呼道:「悲哉我大明,定要讓努爾哈赤血債血償!」

回朝後,他上疏陳說了關外形勢,他說:「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此言一出,滿朝震驚,文武百官皆避之不及。

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

許是袁崇煥的豪言壯志燃起了天啟皇帝的熊熊怒火,袁崇煥很快便被派上了遼東戰場。

公元1622年,京師一隊人馬來到遼東,來人正是天啟皇帝的老師,時任大學士的孫承宗,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巡察遼東邊事,更是想要見一見袁崇煥。

誰知,孫承宗一見到袁崇煥便向其問罪。原來,袁崇煥到山海關後不久,就與上司遼東經略王在晉在防線設置的問題上爆發了激烈的爭執。

王在晉部署的遼東防線大部分都集中在山海關附近,敵人一旦進犯,便直撲山海關而來,若山海關失守,敵軍便可長驅直入,逼近北京。

因此,袁崇煥建議將防線向關外推移,不直接將山海關暴露在敵人的視線中,成為保護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可王在晉是文官出身,對軍事一竅不通,膽子又小,雖然採納了袁崇煥的建議,但是主張在山海關外的八里舖修建一座新城防禦,可袁崇煥認為只守八里地沒有用,外圍陣地太窄,起不到屏障作用。

兩人據以力爭,誰也不願妥協,無奈之下,袁崇煥只能越過上司,將奏章直接上報到了朝廷。

面對孫承宗的問罪,袁崇煥直接給出了答案:「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寧遠,關外要害也!」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兩百里,易守難攻,是十分重要的戰略重鎮。八旗鐵騎想要通過山海關進犯中原,寧遠城是必經之地。

袁崇煥的建議讓孫承宗眼前一亮,他隨即向天啟皇帝上疏,力薦袁崇煥,並自請督師遼東。

寧遠可戰可守,臣奏請陛下,願用崇煥指殫力瘁心以急公,不願用腰纏十萬之逋臣,閉門頌經之孱膽。

當袁崇煥帶著軍隊來到寧遠城時,映入眼帘的是茅草叢生,牆磚破爛,一片斷壁殘垣的景象,袁崇煥不禁有些失望。

此後,袁崇煥開始著手定製築城計劃,在他精心地部署下,寧遠城成為了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可是,堅城有了,隨之而來的是兵力的問題。

孫承宗從京城來時,聽說此地有雄兵七萬,可真查起來卻足足少了一萬之多。不僅如此,留下來的這六萬士兵大多都是老油條,領餉時衝鋒,打仗時後退,用時真就成了禍害。

可是,眼前情況如此緊急,又去哪裡召集兵馬呢?就在孫承宗焦急萬分的時候,袁崇煥再次給出了建議,遼東難民。

這些難民被賊兵追趕,家園被毀,妻兒被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讓他們去和遼兵廝殺,是最好的選擇,這正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孫承宗聞言,立刻著手,從難民中挑選了數千人編入軍隊,多年後,這支軍隊以赫赫軍功打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關寧鐵騎。

天啟四年,寧遠已被袁崇煥打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他與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等率領12000名騎兵東巡廣寧,此舉大有主動挑事的意味。

在孫承宗的全力支持下,袁崇煥不斷將前線向北推移,遼河以西的失地幾乎全部收回。他帶領著一眾守遼將士修復城池堡壘,訓練士兵,建成了綿延400餘里的關寧錦防線。

這條防線深入後金區域,令後金如鯁在喉,想攻攻不下,想繞開卻又擔心後路被明軍斷了。因此,在之後長達四年的時間裡,大明和後金相安無事,接連潰敗的明軍也得以休養生息。

可是,正當遼東戰事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袁崇煥信任與依賴的孫承宗卻辭官了。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終於制霸朝堂,將東林黨人趕盡殺絕,而作為東林黨人的孫承宗,身為天啟帝的老師,地位超然,自然成了魏忠賢的眼中釘肉中刺。

為了將孫承宗趕出朝堂,魏忠賢唆使自己的親信言官日夜不停地告黑狀,孫承宗只能無奈辭官回鄉。而接替孫承宗的人也很快就到位了,只不過這個人是被魏忠賢逼來的。
1/6
下一頁
奚芝厚 • 167K次觀看
舒黛葉 • 31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7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