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37B與火箭整流罩組合
可以看到,不論是X-37B,還是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對於美國航天而言,都是長達半個多世紀持續高強度投入的龐大存量技術資產的再發展成果。
雖然太空梭與空天飛機的定義不同,代表的技術層次也不同,但它們都屬於「空天飛行器」,都可以在大氣層內外空間跨域飛行,其飛行特徵離不開一個詞彙,就是「高超音速飛行」。
雖然X-37B先聲奪人,然而美國在高超音速飛行領域的落後也是顯而易見,海陸空各軍種發展的高超音速飛彈,不論是吸氣式,還是滑翔式,皆屢屢失敗,這與我國琳琅滿目的各型高超音速裝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比。
從DF-26的雙錐體滑翔制導戰鬥部,到DF-17的乘波體戰鬥部,再到各型吸氣式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製突破,我國毫無疑問已經躋身世界高超音速裝備領域先進梯隊的最前列。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科學的戰略決策,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前,國內相關各院所單位對載人天地往返載具的選型進行了一場大討論,多個設計方案參與打分評選,其中就包括多款帶翼太空飛行器,甚至還有更為激進的兩級入軌空天飛機方案。
在正式的打分評選中,太空梭方案獲得了最高評分,這與如今我們看到的神舟飛船方案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航天工程從來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因為它涉及人力、物力、財力的支配,屬於戰略性工程,錢學森正是基於這種戰略視野,將關鍵的一票投給了載人飛船方案,這才有了如今的神舟號載人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