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只是一次題字的較量,更是一次命運的選擇,他可以選擇苟安,活得體面,但他選擇了不寫,哪怕餓死。
不久後,日本憲兵真的動手了,某日清晨,他一家人正在後院曬被,忽有十幾名日軍荷槍而入,喝令全家立即搬離,理由是「此宅將劃為軍部辦公場所」。
他兒子試圖交涉,卻被推搡在地,劉春霖顫巍巍走出,面對刺刀,不卑不亢,他怒斥:「這是我祖宅,我不搬,你們要麼刺死我,要麼滾出中華土地!」
日軍鬨笑一聲,將他們連夜趕出,妻兒老小拖著行李,顛沛流離,只能暫居友人寒舍。
他本人則輾轉入駐一座偏僻的胡同小院,屋漏牆破,連炊煙都難得升起,可他始終未求過日方一句。
甚至在抗戰最艱難的歲月,他仍堅持每日練字讀經,不為別的,只為不讓文化火種熄滅。
1942年,他悄然立下遺囑:「若我不幸去世,書畫可焚毀,不可落入敵手。」
不久後,他便因病去世,享年70歲。
在那個國破家亡的年代,他沒有戰刀,卻以筆為刃;沒有軍功,卻保住了文化與氣節的最後火種,這,便是中國最後一個狀元,留給後人最沉甸甸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