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便習慣改變 如果以前排便規律,現在持續一段時間腹瀉或者便秘,那麼腸道可能有問題。 2、大便形狀改變 正常粗細的便便突然變細很多,或發生形狀上的某些改變,要警惕腸道息肉。 3、反覆便血或粘液便 息肉如果遠離肛門,便便可能出來是黑便;如果靠近肛門,則會是顏色鮮艷的血色。同時,排便時還會有黏液。反覆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當心。 4、腹脹、腹痛 息肉也會引起腹脹、腹痛,如果持續有此情況發生,一定要儘快明確原因。 圖源:壹圖網 大腸息肉的發生,與生活習慣、日常飲食都有一定關係,比如吸煙飲酒,以及長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等。 提醒:如果做了腸息肉切除,也應遵醫囑按時複查,因為腸息肉還可能復發。
1、膽囊息肉 膽囊也是容易發生息肉的器官。良性的息肉有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膽囊腺肌瘤等。和腸息肉一樣,膽囊腺瘤性息肉存在惡變風險。 膽囊息肉不易被覺察,症狀也不太明顯,有的人會有輕度右上腹不適,或是嘔吐噁心、厭油。對於膽囊息肉是否要切除,應綜合判斷:
膽囊息肉小於5毫米,理論上不需要手術,定期複查即可;息肉大於1厘米,就需要手術治療。
介於5毫米至1厘米之間的,既可觀察又可做手術,沒什麼變化的,問題不大;生長太快的,一定要小心,最好及時手術切除。
同時,還應注意是否伴有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
2、胃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小部分腺瘤性息肉會癌變,這種的建議內鏡下切除。 無論什麼類型的息肉,只要直徑≥2厘米,都建議切除,除此之外,半年內明顯增大的或有症狀的應手術干預。 對於暫時不切除的息肉,應定期隨訪。 3、子宮內膜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