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接過這個沉重的擔子時,面對的是一副殘局。
五虎上將僅剩趙雲一人,荊州派系與益州本土勢力矛盾重重,而北方曹魏正在虎視眈眈。
這位天才政治家開啟了他"六出祁山"的悲壯征程,試圖以攻代守延續蜀漢國祚。
但失去荊州的地理優勢,北伐註定事倍功半。
蜀漢後期,姜維九伐中原,劉禪"樂不思蜀"。
當鄧艾偷渡陰平,成都城門大開時,那個曾經充滿理想主義的政權,就這樣靜悄悄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回望建安末年的那一系列變故,關羽敗亡、劉封賜死、夷陵慘敗,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蜀漢衰亡的因果鏈。
蜀漢以"仁義"立國,卻不得不行"誅戮"之事,追求"復興漢室"的崇高目標,卻困於地理和人才的局限。
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的秋風中閉上雙眼時,他看到的或許不僅是未竟的北伐大業,更是那個在建安末年就開始瓦解的蜀漢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