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自相府出鎮北門,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金鐘獨酌,令歌數闋,公贈之束彩,歌者未滿意。蒨桃自內窺之,立為詩二章呈公。
「北門」即大名府,在北宋時期,是名副其實的「河朔重鎮」。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遼聖宗統領20萬軍隊南下。寇準當時擔任宰相的重職,宋真宗向他問計「今虜騎馳突,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皆虜境也,孰可為守?」
寇準為了讓朝臣認識到講和之路不可取,舉薦了主和派的主力、副宰相王欽若。果不其然,王欽若到了大名後,面對遼國大兵壓境,只敢瑟縮在城內閉門修齋誦經待援。
遼軍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直接威脅國都開封,寇準舌戰群儒,力勸皇帝御駕親征。
為了守衛這一戰略要地,公元1006年,寇準親自「知天雄軍鎮守大名府」,防禦遼兵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