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瓦崗軍的內部結構。
它是草莽武裝與士族力量的臨時結合,缺乏共同的政治綱領,翟讓代表的江湖義氣與李密追求的帝王霸業本就難以兼容。
即便沒有誅殺翟讓,隨著權力鬥爭加劇,分裂也在所難免,而李密雖有謀略,卻不懂籠絡人心,瓦崗之敗,其實早有預兆。
反觀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後,一邊吸納關隴貴族,一邊安撫農民義軍,用廢隋苛政的口號凝聚人心,最終統一天下。
而瓦崗軍的悲劇證明亂世之中僅靠武力和糧食不足以成事,人心向背、制度建設才是根本。
翟讓的墓如今在河南滑縣瓦崗寨鄉,墓碑簡陋,少有人知,而李密投奔李淵後不久又叛逃被殺,結局同樣唏噓。
這對曾並肩作戰的豪傑,終究成了權力遊戲的犧牲品,能共患難的團隊,未必能共富貴,靠猜忌維繫的權力,終究會被猜忌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