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瓦崗軍脫胎換骨的,是智取興洛倉的行動。
大業十三年,李密指出,興洛倉囤積著百萬石糧食,拿下它既能解決軍糧難題,又可賑濟百姓……翟讓聽了他的建議,派他率軍奇襲。
沒想到李密一戰功成,打開糧倉任由百姓取糧,老弱負糧、道路相屬,數不清的農民加入瓦崗軍。
部隊瞬間壯大起來,李密威望遠超翟讓,瓦崗軍正式建立政權,開始與隋朝分庭抗禮。
然而,瓦崗軍的鼎盛之下,隱藏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翟讓是創始人,麾下單雄信、徐世勣等老瓦崗出身草莽,更重江湖義氣。
李密帶來的則是隋朝降官、士族子弟,他們渴望通過擁立李密獲取功名,主張建立嚴密的等級制度,兩種力量隨著李密權勢日增而愈發明顯。
翟讓的哥哥翟弘,則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這位粗人見李密位高權重,總在酒後口出怨言,翟讓雖會呵斥兄長,卻從未認真阻止,這些話傳到李密耳中,難免在心裡埋下嫌隙。
更讓李密不安的是,翟讓雖讓出領導權,卻仍掌握部分精銳。
單雄信的騎兵、徐世勣的步兵都是瓦崗軍的核心戰力,老瓦崗將領對翟讓的稱呼仍是大當家,而不是魏公。
李密的謀士們不斷煽風點火,房彥藻曾因小事被翟讓鞭打,便對李密說翟讓貪財好利,又有兄長慫恿,遲早會奪權。
李密起初猶豫,他知道翟讓並無反心,但權力場上容不得可能。
一次,翟讓強索李密手下謀士崔世樞的家產,又杖責了未能及時獻上良馬的將領,這些行為讓李密終於下定了決心。
大業十三年,李密在瓦崗軍大營擺下宴席,宴請翟讓及其親信,翟讓帶著哥哥、侄子,還有單雄信、徐世勣等人前來赴宴,對席間暗藏的殺機毫無察覺。
酒過三巡,李密假意拿出一張良弓請翟讓試射,翟讓剛拉開弓弦,身後的武士蔡建德突然拔刀,從背後將他砍倒。
翟讓掙扎著說我有何罪?李密冷冷道,你兄欲反,你怎能無罪?
刀光再起,翟弘、翟摩侯當場被殺,徐世勣也受了傷,後來徐世勣雖被李密親自包紮傷口安撫,卻從此心有隔閡,單雄信表面歸順,實則與李密離心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