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女子無法自主選擇命運的時代,周瑩被時代的洪流推著前行。
掌舵吳家生意場
冬夜的長安城外,周瑩獨自立在堂前的廊下,手中捧著一本厚重的帳冊。
這本帳冊曾是公公每日的例行之物,如今,他已在外經商途中慘遭不測,吳聘也因宿疾纏身,英年早逝。
連日的哭聲還未在宅院消散,吳家上下已陷入動盪——掌門人接連離世,龐大的產業群龍無首,各房叔伯明爭暗鬥,家族的未來,懸於一線之間。
天還未亮,院中便聚滿了人,長房的親族、幾房的叔伯、各路管事、老僕新役,人人面色凝重,暗自揣度著這新寡小婦的能耐。
周瑩收起淚水,將喪服整齊,眼神里已不見懦弱。
她沒有哭訴命運的不公,只簡單地對眾人行了一禮,隨後低頭展開帳冊,條理分明地梳理著吳家當下的窘境。
周瑩首先從梳理家業入手,她要求所有商號、鋪面負責人前來稟報,將吳家的生意、帳目、人員一一查清。
她並未輕信表面的帳本,而是親自帶著下人,風雨無阻地巡視各地分號,暗訪倉庫、查核庫存、與管事對話。
她留心每一處細節,不放過任何一絲疑點。
有人以為她年輕易欺,試圖隱瞞貨物、挪用銀兩,卻在第二日被她當眾點名、查實證據,毫不留情地將其逐出家門。
晚上,她獨自坐在燈下,反覆對照帳本與實貨,發現數家分號進出帳有異常。她沒有急於聲張,而是暗中布置人手,循線追查。
幾天後,一樁大管事私吞貨款、勾結外人謀取私利的醜聞便被揭穿。
她並未張揚,而是以家主身份,將貪墨者革職,重新提拔忠誠能幹的下人。
這一舉動震動全宅,也讓吳家原本動盪的人心重新凝聚。
下人們私下議論,沒想到這個年紀輕輕的少奶奶,居然比許多男人更懂行、也更有魄力。
整頓之初,吳家的生意危機四伏。
棉花、鹽鐵、糧鋪各行各業皆有斷層,外頭的商賈蠢蠢欲動,想趁機分食吳家的蛋糕。
周瑩深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
她沒有強硬地壓制眾人,而是用一系列辦法重塑信任,她為家中老下人、老夥計加發工錢,還破天荒地為所有夥計設立年終獎。
有人不解她為何「慷慨」,她卻說:「家業興旺靠大家,分潤才有奔頭。」
與此同時,她還大膽實行「入股」制。
吳家的主事、管事、甚至普通夥計,都可拿出銀兩或工時入股產業,年終分紅。
如此一來,大家與吳家的命運便緊緊綁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到分紅的實惠後,人人都爭著出力。
不僅如此,周瑩在整頓家業時,還尤為注重「誠信」二字。
她親自選購貨源,寧肯利潤稍低,也絕不摻假使詐,時間一長,吳家商品的信譽愈發響亮,南來北往的客商、百姓都願意到吳家鋪頭買貨。
周瑩把每一份汗水都化作穩固家業的基石。
她不願辜負亡夫臨終時託付的眼神,也不願讓吳家在自己手上分崩離析。
就這樣,從一個柔弱的新婦,到眾口服心服的家主,周瑩將瀕臨瓦解的吳家重新攏聚成團。
正如街坊鄰里所言,「這世上有些女人,生來就是撐天立地的人。」周瑩無疑就是這樣的人物。
秦商傳奇,慈禧義女
寒冬將盡,春水初融,三原縣的集市上早早便熱鬧起來。
吳家鋪面門口,人群熙攘,有老掌柜在細細核帳,有佃戶帶著自家最肥碩的雞鴨來謝恩,還有穿著補丁衣衫的學童在門外踮腳張望。
老街上的人都知道,周瑩掌家以後,吳家不僅生意紅火,更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將許多苦難人家都庇護在蔭涼下。
過去生意人逐利,僱工不過是謀生的棋子,佃戶不過是任人驅使的草芥。
而在周瑩心裡,這些為吳家勞作的人,才是家業最堅實的根基。
每年臘月,年關將近,吳家大院都會有一道格外暖心的風景。
下人們排著隊,從管家手中接過一份厚厚的年終獎和新衣。
即便是年老體弱、無法再做重活的老人,也會得到一筆養老錢。
若是哪位下人不幸去世,吳家還會貼身送上一筆撫恤金,讓其子女無憂度日。
外人聽來覺得她「破家」,可下人們卻心甘情願把吳家當成自己的家。
對佃戶們,周瑩更是仁厚寬仁,她不光主動減租,還時常免除災年地租。
若有人家遭了災荒、家裡揭不開鍋,她會派人送米送面,甚至親自登門探望。
有一年雨水失調,莊稼歉收,村裡的佃農愁眉不展,許多人家準備外出逃荒。
周瑩得知後,馬上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並將租金全免,還承諾來年可優先雇用貧苦人家做活。
災情過後,村民們紛紛自發送來錦旗、牌匾,感恩她的救命之恩。有老人感嘆道:「世道雖苦,幸有東家一碗飯。」
除了善待自家人和佃戶,周瑩更不缺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
每逢鄉里有水渠決堤、學堂荒廢,她總是第一個捐銀修渠、資助學童。
仁心與善舉,並沒有讓她停留在商界巨擘的層面。
她更因數次捐助地方官府、清軍,成為政界、民間交口稱譽的「活菩薩」。
最著名的一次,是八國聯軍侵擾、慈禧太后西狩時,國庫虧空、宮廷為難。
周瑩得知後,毫不猶豫地將十萬兩白銀送往朝廷,解了燃眉之急。
慈禧太后大為感動,親自題匾「護國夫人」,將她收為「義女」。
她的身份和地位,也在無形中攀至巔峰。
坊間傳說,三原縣有位女掌柜,家財萬貫,卻常常衣著樸素,走在集市上和百姓拉家常,幫窮人做主,替孩子贖身。
後生們以她為榜樣,將「誠信為本、仁愛為先」當作經商立世的圭臬。
周瑩的名字,也在無數人心中,成為一代仁商最動人的傳奇。
落幕時分
積勞成疾,才四十多歲的周瑩終於在這個寒意未盡的時節,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主母的病榻已然遷到了內宅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