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解救蘇武時,順道救出一個小跟班,卻為匈奴造就致命天敵!
公元前81年,當漢朝使團歷經艱險從匈奴手中救回民族英雄蘇武時,誰也沒想到,隨行的一個「小跟班」竟會成為匈奴的噩夢。
歸漢後,他憑藉一己之力聯合西域各國,大敗匈奴聯軍,平定龜茲叛亂,最終斬斷匈奴「右臂」。
這是一個被歷史忽略的傳奇,一個讓匈奴悔青腸子的致命天敵!
他是誰?又是怎麼做到的?
北海囚徒
公元前100年的深秋,一支漢朝使團踏上了北行的漫漫征途。
隊伍中,除了手持節杖、神情肅穆的正使蘇武,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年輕人。
他既非世家子弟,也無顯赫背景,只是太原郡一個貧寒子弟,自告奮勇應募為隨行假吏,渴望藉此機會改變命運。
誰也不會想到,這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日後竟會成為匈奴最忌憚的對手。
使團抵達匈奴王庭後,命運驟然轉折。
副使張勝捲入匈奴內亂,牽連整個使團被扣留。
面對突如其來的囚禁,蘇武選擇以死明志,拔刀自刺,當然,後來被救了回來。
那個年輕人常惠則展現出另一種韌性,他要好好活著,並且活得異常清醒。
被放逐到北海牧羊的日子,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煎熬。
草原的寒風如刀割,冬日的積雪深及膝蓋,食物匱乏時只能掘野鼠、啃草籽。
但常惠沒有像其他囚徒一樣消沉。
他敏銳地意識到,若想有朝一日重返漢土,就必須先讀懂這片陌生的土地。
於是,他主動接近匈奴牧民,從最簡單的詞彙開始,一點點掌握了匈奴語言。
語言是了解敵人的第一把鑰匙,而常惠緊緊攥住了它。
漸漸地,這個會說匈奴話的漢人引起了看守們的興趣。
常惠藉機與他們飲酒攀談,甚至學會了彈奏胡笳。
表面上看,他只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俘虜,實則暗中將匈奴的部落分布、兵力調動、貴族矛盾悉數記在心中。
有一次,他故意輸給匈奴百夫長一場摔跤,換來對方醉後吐露單于庭的內部紛爭。
另一次,他替牧民醫治凍傷的羊群,換取了漠北草場的水源情報。
這些零碎的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圖,在他腦中逐漸拼接成匈奴的致命弱點。
與常惠的「活躍」相比,被囚禁在同一地區的蘇武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抗爭方式。
這位持節不屈的使臣寧願啃氈毛飲雪水,也絕不向單于低頭。
常惠雖未如蘇武般壯烈,卻同樣以沉默的姿態堅守著漢使的尊嚴。
每當匈奴人試圖利誘他投降時,他總是憨厚一笑:
「我只是個跟班,哪懂什麼國家大事?」
暗地裡,他卻將勸降者的名單牢牢記下,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他歸漢後重點防範的對象。
十九年的光陰足以消磨普通人的意志,但常惠的復仇之火卻越燒越旺。
此刻的匈奴人渾然不覺,在這裡長成的不僅是一個囚徒,更是一顆埋在自己腹地的火種。
鴻雁奇謀
始元六年,漢朝使團的車馬終於抵達匈奴王庭,他們的使命只有一個,接回被扣押十九年的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