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和"爸"有何區別?二字拆開才明白,難怪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2025-09-09     花峰婉     反饋
2/3
"爹"這個字,右邊是個"多"字。

你想想,"多"在古代可不只是數量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指人丁興旺。

那時候的人最看重什麼?就是家族能傳宗接代,子孫滿堂。

一個男人如果生不齣兒子來,那在村裡就抬不起頭。

所以"爹"這個字,其實就是在強調父親的繁衍能力,希望他能帶來更多的後代。

再看"爸"字,右邊是個"巴"。

"巴"在古漢語裡有依靠、貼近的意思,就像小孩子緊緊貼著大人一樣。

這個字更多體現的是親情關係,是孩子對父親的依戀和信賴。

相比"爹"字那種宏大的家族觀念,"爸"顯得更親密、更溫情。

清朝皇室的特殊叫法

清朝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滿族的文化習俗也深深影響了漢族人的生活。

在清朝皇宮裡,皇子們可不叫皇帝"父皇"或者"爹爹",而是叫"皇阿瑪"。

這個"阿瑪"其實是滿語,就是爸爸的意思。

當時的皇室成員之間,這種稱呼方式非常普遍。

不只是皇子叫皇帝"皇阿瑪",連宮裡的小太監、宮女們也跟著這麼叫。

久而久之,這種叫法從皇宮傳到了民間,特別是在北京城裡,很多人家也開始用"阿瑪"來稱呼父親。

清朝的宗室子弟從小就被教育要遵循滿族傳統,他們的家庭教育非常嚴格。

一個小皇子如果在稱呼上出了錯,那可是要受罰的。

這種嚴格的禮儀制度,其實也反映了滿族統治者想要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用心。

明朝文人的書卷氣

明朝是個特別重視文化教育的朝代,科舉制度發展得非常完善,讀書人的地位也很高。

那個時候的文人雅士,說話寫字都講究個文雅,連叫父親都不願意用太通俗的詞。

明朝的讀書人家庭里,孩子們通常直接稱呼父親為"父親"或者"父親大人"。

這種叫法聽起來就很正式,很有書卷氣。

那時候的私塾先生教孩子們讀《論語》、《孟子》,裡面講的都是孝道文化,強調要對父母恭敬有禮。

有些官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稱呼。

在家裡可以叫"爹爹",但要是在外人面前,特別是在正式場合,就必須說"家父"或者"先父"。

這種複雜的稱呼系統,其實體現了明朝社會對禮儀的重視程度。

古代早期的稱呼演變

回到更遠古的時代,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最早的人類社會是母系社會,孩子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對父親的概念比較模糊。

那個時候,人們更多地使用"阿爺"這樣的稱呼。

"阿爺"這個詞其實很有意思,"阿"是個親昵的前綴,"爺"原本指的是年長的男性長輩。

在那個時代,一個部落里可能有好幾個年長的男性,孩子們也不太清楚誰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所以就用"阿爺"來稱呼這些長輩。

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人們開始定居下來,私有制逐漸產生,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呂純弘 • 163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40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