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覺得李淵殺了他的至親,就算李淵後來當了皇帝,這個仇也不能不報。
這種想法在那個時代很正常,畢竟父兄之仇不報,還算什麼男人?
天下三分,各投其主生嫌隙
瓦崗軍後來被王世充和李唐兩家夾擊,撐不住了,只能各奔東西。
徐世績和李密投靠了李唐,單雄信和王伯當投靠了王世充。
從此,原來的好兄弟就分在了兩個陣營。
徐世績投靠李唐後,李淵很器重他,還賜了他一個新名字叫李世績。
這個改名其實很有意思,李淵是想讓徐世績徹底忘掉過去,全心全意為李家效力。
徐世績也確實沒讓李淵失望,為李唐立下了不少功勞。
單雄信在王世充那邊也混得不錯,被封為大將軍。
王世充這個人雖然名聲不太好,一直被人說成是篡位的奸臣,單雄信跟著他純粹是為了對抗李家。
在單雄信心裡,只要能跟李家作對,跟誰都行。
李密投靠李唐後過得不太如意。
李淵表面上對他很客氣,實際上一直防著他,擔心他會造反。
李密也確實有這個想法,後來真的叛變了,結果被李唐的軍隊給殺了。
這事讓徐世績心裡很不是滋味,畢竟李密曾經是他的老大。
李世民那時候還是秦王,負責東征西討。
他聽說單雄信在洛陽,就想著能不能招降這個猛將。
李世民是個惜才的人,知道單雄信武藝高強,如果能為自己所用,那就是如虎添翼。
寧死不屈,義士拒降赴黃泉
李世民攻打洛陽的時候,王世充知道撐不住了,就投降了。
王世充手下的大部分將領也都跟著投降,只有單雄信死活不肯低頭。
李世民親自去勸降,說什麼過去的恩怨一筆勾銷,只要投降就封他個大官當。
單雄信聽了冷笑一聲,說我單雄信這輩子認定的理,就算死也不會改。
我父親單禹,我兄長單道,都死在李家手裡。
我要是投靠了李家,還算什麼人?我寧可做個有骨氣的鬼,也不做朝三暮四的人。
徐世績聽說單雄信不肯投降,急得不行,趕緊跑去找李世民求情。
徐世績跪在李世民面前,說單雄信是我的結拜兄弟,求您饒他一命,我願意用我的功勞來換他的性命。
李世民搖搖頭,說法不可違,單雄信既然不肯投降,我也沒辦法。
單雄信被關在大牢里,徐世績每天都去看他。
兩個老兄弟見面,心情都很複雜。
徐世績勸單雄信看開點,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投降不丟人。
單雄信說我知道你是為我好,我們兄弟情深,這輩子能認識你,我很知足。
臨刑那天,徐世績來送單雄信最後一程。
兩個人都沒說什麼煽情的話,徐世績從懷裡掏出一把小刀,割下自己胳膊上的一塊肉,讓單雄信吃下去。
徐世績說,我們既然是結拜兄弟,你就是死了,我的血肉也要和你在一起。
單雄信接過這塊肉,一口吞了下去,眼淚流了滿臉。
他對徐世績說,兄弟,我這條命算是交代了,我的妻子兒女就拜託你了。
你要記住,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照顧好他們。
徐世績點點頭,發誓一定會保護好單雄信的家人。
因果輪迴,三百年後報仇來
李世民殺了單雄信,心裡也不太好受。
他是個明君,知道單雄信是條好漢,只是立場不同罷了。
李世民特意下令,不許追究單雄信家屬的責任,讓他們安安穩穩過日子。
徐世績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暗中照顧單雄信的妻兒。
他定期給單雄信的妻子送錢送物,還幫著安排單雄信的兒子讀書學藝。
徐世績做得很小心,表面上不露聲色,實際上把單雄信一家照顧得很周到。
單雄信的後代就這樣在大唐生活了下來,一代一代地傳承著。
他們雖然改名換姓,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心裡卻一直記著祖先的仇恨。
這種仇恨像火種一樣,在單家人心中燃燒了幾百年。
到了唐朝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
黃巢起義爆發的時候,單雄信的第十一代後人終於找到了報仇的機會。
單興、單旺、單茂、單盛四兄弟都參加了黃巢起義,他們武藝高強,作戰勇猛,很快就在起義軍中嶄露頭角。
這四個人被稱為"黃軍四傑",是黃巢手下最得力的將領。
他們帶兵打仗很有一套,屢次擊敗唐軍,為起義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黃巢能夠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這四個單家後人功不可沒。
起義軍雖然最後失敗了,黃巢也死了,單家四兄弟也都戰死沙場。
他們雖然沒能徹底推翻大唐,卻給李家王朝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唐朝從黃巢起義後就一蹶不振,再也沒能恢復元氣,最終滅亡了。
結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來早與來遲的區別。
李世民當年放過單雄信的妻兒,徐茂公暗中照顧單家後人,本來是仁德和義氣的體現。
可是誰能想到,正是這份仁慈讓單家的血脈延續了下來,在三百年後成了大唐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