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這對情比金堅的夫妻可以在河北老家過著淡然、安穩的歲月,但是命運似乎另有安排,1948年末,因為當時的局勢,鄧樞一家遷往台灣南部的雲林縣居住,1952年鄧樞升為中尉,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鄧樞和大批的黃埔生住進了臨時性的居住群落眷村,當時有10萬戶人住在700多個眷村裡,他們自建房屋、比鄰而居,後來鄧樞以中尉退役,安家在台灣中部的雲林縣。
鄧樞和家人入鄉隨俗,雖然日子清貧寡淡,但是一家人其樂融融,鄧樞與趙素桂一連生下三個兒子後,可是在鄧樞的心中一直企盼著能再添一位千金。
1953年1月29日的凌晨,隨著嚶嚀嚀的一聲哭,鄧樞的妻子趙素桂產下了第四胎,一個女嬰出生,她的出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母親細細膩膩地喚著「卿卿」,一向在兒子面前嚴肅的父親鄧樞在捧起嬌女的那一剎那,也是柔聲細語、笑逐顏開。
鄧樞以「美麗的竹子」之意,給小女兒取名字為鄧麗筠,但是後來無數人喚著喚著,麗筠變作了麗君,鄧樞乾脆正式將女兒喚為「鄧麗君」。
從出生起,鄧麗君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就註定成為了這一家人的快樂之源,鄧麗君從小乖巧懂事,父親母親對她格外疼惜。
鄧樞少年曾學京戲,與友人同組「康樂隊」演出賺錢,加上退役金,便在雲林村開了家米店來維持生計,當時米店帶來的收入並不是很多,但是也能勉強滿足一家人的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