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有多恐怖?公元219年曹操說了一句公道話

2025-09-06     花峰婉     反饋
3/3
雖說法正只是個新來的,論資歷、論名氣、論親疏都比不上諸葛亮。但是法正此人謀略不輸諸葛亮,而且很善於揣摩人心、把握人性。

看看他到了劉備帳下都做了些什麼,就能理解諸葛亮為何忌憚他了。

當初伐益州的時候,劉備就很擔心劉璋不按套路出牌,來一個堅壁清野,和劉備打消耗戰。劉備遠道而來,補給跟不上,根本耗不起。

當他把自己的顧慮說出來後,法正大笑道:「主公莫慌,換作別人也許會這麼做。但是劉璋是萬萬不會這麼做的。」

原來,劉璋這人雖然百無一用。但是論起仁德,他還在劉備之上。劉備那是逢場做戲,劉璋這可是真情實意的。他最看不得老百姓受苦遭罪了,又怎麼會堅壁清野呢?

果然,一切都如同法正所料。劉璋的部將鄭度曾進言堅壁清野,但是被劉璋一口回絕了。

在這多事之秋,劉璋這樣的性格註定是守不住家業,就算劉備不搶,益州也會落入其他人之手。於是劉備輕輕鬆鬆的拿下了益州。

在奪取益州之後,劉備又遇到一個難題:該如何籠絡住當地豪族?

劉備畢竟是個外來的,想要坐穩位置,就必須得到益州豪族的擁戴。

當時劉備的部下都建議他迎娶劉璋部將吳懿的妹妹吳氏。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吳氏曾經是劉璋兄長劉瑁的妻子。劉瑁去世後,吳氏一直守寡。

劉備一直打著仁義的旗號。劉瑁雖死,但是畢竟二人乃是同族。他現在迎娶吳氏,顯然和他的人設衝突。因此他一再拒絕群臣的請求。

群臣以為劉備真的不願迎娶吳氏,只有法正敏銳地意識到:劉備其實是需要一個藉口,一個說得過去的藉口。

這藉口還真不好找,但是博學多才的法正硬是找到了。

於是法正上書道:「主公,你儘管放心大膽地迎娶吳氏好了。您這點上和晉文公當年比起來算得了什麼?晉文公都沒有受到世人的指責,您迎娶吳氏自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原來,晉文公當年流落秦國。為了尋求秦國的幫助,迎娶了秦國公主懷嬴。而這懷嬴,正是自己親侄子晉懷公的前妻。

論起親疏劉備和劉瑁的那點親戚關係,比起晉文公和晉懷公可就差遠了。既然晉文公迎娶懷嬴都沒事,那麼劉備迎娶吳氏自然也沒啥大不了的。

法正的一席話,勝過千軍萬馬。因為他,劉備才得以籠絡住益州豪族,坐穩自己的位置。

此外,法正在謀略方面也有過人之處。

在益州之戰結束後不久,曹操便拿下了漢中。漢中比鄰益州,使得劉備如坐針氈。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漢中之戰。

說實話,劉備雖然欺負劉璋手到擒來,但是面對曹操他還是心裡沒底的。畢竟他從出道開始,和曹操的交鋒就沒有贏過。

有人可能要提赤壁之戰了。可問題是赤壁之戰幾乎是靠東吳打的,劉備當時那點兵力,根本無足輕重。

果不其然,戰事初期,劉備接連大敗。使得蜀軍一時間士氣低迷。

但是我們知道,劉備最終打贏了漢中之戰。而取勝的關鍵,就是劉備採納了法正的計策。

當時曹魏在漢中的主帥是夏侯淵。劉備和夏侯淵為了爭奪戰略要地定軍山而大打出手。

劉備按照法正說的,分兵多路,布置疑兵,將夏侯淵手中的生力軍大半調走。然後派老將黃忠突襲夏侯淵。

這選人也是有講究的,夏侯淵遭到突襲,兵力又處於劣勢。如果派趙飛、趙雲這個級別的武將前去,夏侯淵必退。

但是此時派去的是黃忠,年紀大不說,也沒啥名氣。一方面夏侯淵覺得劉備小瞧自己,心中有口悶氣,自然想要賭氣一戰。另一方面,黃忠一把年紀了,也沒啥赫赫威名,怎麼看都不是自己的對手。

於是夏侯淵放棄了撤退,反而迎了上去。結果,卻成了黃忠的墊腳石。黃忠一箭百步穿楊擊殺夏侯淵,使得劉備一舉奪取定軍山。

曹操這邊主帥戰死,士氣低迷。反觀劉備這邊,士氣高漲。於是劉備乘勝追擊,大敗曹軍。

後來曹操率援軍趕來,聽說了夏侯淵戰死的消息,大為震驚。後來聽說是法正出的主意,對左右感嘆道:「我就說劉備沒這本事,原來是法正在給他出謀劃策。法正這人不簡單呀!」

曹操見大勢已去,在和劉備僵持了一陣子後便退兵了。劉備得以據有漢中。

這也是他第一次正面迎戰曹操取勝。雖然此前也有赤壁大敗曹操,但是那主要是靠東吳,劉備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極其有限。

平心而論,這三件事,第一件諸葛亮應該做得到。第二件諸葛亮雖說也做得到,但是因為性格原因,他很可能不會去做。至於第三件事,說實話,諸葛亮做不到。諸葛亮善謀略,但是在兵事方面的建樹卻很一般。不然也不會北伐多次無功而返了。

更令諸葛亮忌憚的是,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還在諸葛亮之上。

因此,當不少人去諸葛亮那裡告狀,說法正藉機報復以前得罪過他的人。諸葛亮卻選擇了無視。這明顯不符合諸葛亮的性格。很顯然,他對法正心存忌憚,不願為一點小事得罪法正。因為法正的「聖眷」比他還要濃。

如果法正在世,絕不會有夷陵的慘敗

之所以有「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主要還是源自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法正已經去世了。

漢中之戰結束後不久,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結果敗走麥城。劉備丟了荊州。

兩年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出兵東吳,誓要奪回荊州。

當時蜀漢接連經歷了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和樊城之戰,國力損耗嚴重。短短兩年時間根本無法恢復,因此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文臣武將皆反對此次出兵。

但是劉備當時一意孤行,根本不聽勸。

諸葛亮當時就感嘆:「要是法正還在世就好了,他一定有辦法勸陛下回心轉意的。」

結果不出所料,劉備大敗,蜀漢損失慘重。就連劉備都在不久後病逝。

如果法正在世,不僅不會有夷陵之戰,蜀漢也不會實力大損。更重要的是,蜀漢多了一個善謀略,通兵法的謀臣。同時諸葛亮也不至於獨木難支。

到時候,諸葛亮坐鎮後方搞後勤。劉備親率大軍北伐,法正從旁輔佐,出謀劃策,一點點地蠶食曹魏,大事可成。

當然,這都是後人的一廂情願。畢竟曹魏群臣也不是吃素的,而且東吳還在一旁躍躍欲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法正還在的話,蜀漢的結局絕對會好很多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呂純弘 • 163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40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