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法正有多恐怖?公元219年曹操說了一句公道話
提起蜀漢第一謀士,人們首先想到的必定是諸葛亮。諸葛亮確實厲害,畢竟在劉備去世後,他憑一己之力支撐起了整個蜀漢。
但是論起功勞,有一人不輸諸葛亮。論起劉備的器重,此人甚至還在諸葛亮之上。要不是此人去世早了些,其名氣必定力壓諸葛亮。說他能改變三國的格局都不為過。
更厲害的事,曹操和諸葛亮都曾經盛讚此人,足以看出其不一般。
此人便是蜀漢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
那麼法正到底有多厲害呢?
法正:劉備入蜀的第一功臣
法正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祖父法真乃是當時名士。家學淵源擺在這裡,註定了法正的不凡。
只不過法正的經歷和韓信有些相似,就是未遇明主。
法正一開始是投奔益州二代牧劉璋。
但是劉璋這個二代牧和他父親比起來可就差遠了。別的不說,劉璋最大的兩個缺點就是優柔寡斷和沒有識人之明。
這就使得法正在劉璋這裡懷才不遇,遲遲得不到重用。他先是被任命為縣令,後來又讓他做了軍議校尉。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官,根本無法發揮法正的才華。
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類似「明珠暗投」的事情在歷史上時有發生。再厲害的人才,如果不能遇到賞識自己的主公,那麼也無法展現自己的才能,最終埋沒於史書之中。
韓信是如此,法正也是如此。
相比起韓信,法正的做法可就高明了不少。他明白自己之所以不受重用,是因為沒有名氣,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勞。即便換個主公,很可能依舊不受重用。
因此,主公的人選要慎重考慮,而且還要準備一份「投名狀」。
經過多年征戰,當時剩下的群雄已經不多了。除去曹操、孫權,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勢力。
曹操、孫權那邊人才濟濟,而且還有一堆「關係戶」。即便他投奔過去,論資排輩也輪不到他。
而剩下的群雄,大多是和劉璋一樣碌碌無為之輩。
思來想去,法正最終選擇了劉備。劉備此人雖然勢力弱小,無法和曹操、孫權相提並論。但是經過他的觀察,劉備此人野心勃勃,而且頗有手腕。更重要的是,劉備有成事的可能性。
於是法正決定在劉備身上放手一搏。
當時和他一樣在劉璋手下鬱郁不得志的還有張松。二人因為境遇相似,而且都是賢才,因此惺惺相惜,結為莫逆之交。
在和張松商議後,二人決定將劉璋賣了,用益州當作投奔劉備的「投名狀」。
相較於法正,張松在劉璋那裡還是受待見一些,畢竟他曾經出使過曹操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