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控制了富庶的漢地,阿里不哥控制了苦寒的高原
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清一色是蒙古守舊貴族,他們的勢力範圍主要在漠北一帶,這裡是遊牧經濟,非常脆弱,靠天吃飯,按中國歷史的傳統,北方草原上一旦有自然災害,就會南下打草谷,搶掠物資,以彌補天災的損失,才能度過寒冬。
遊牧經濟非常脆弱,而且主要物資依賴於漢地,比如鐵器,蒙古人自己生產不了,主要靠從漢地購買,還有茶葉、布匹、絲綢等生活物資。
阿里不哥的戰爭經濟其實非常脆弱,反觀忽必烈,他的基本盤是漢地,勢力範圍從長江以北到漠南草原一帶,這在當時是經濟非常富庶的地方。
忽必烈在漢地發展屯田、手工業,發行貨幣,興辦煉鐵業,經濟發展比阿里不哥強了不止一個檔次,漢地是農耕經濟,糧食收入是固定的,至少比漠北強多了。
忽必烈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都超過阿里不哥
糧食與財富這一塊,忽必烈遠超阿里不哥,戰爭期間,忽必烈還封鎖了阿里不哥的後勤線,阻止阿里不哥從漢地獲取糧食與物資,又斷絕了阿里不哥與西域的聯繫,不要說打仗,光是經濟封鎖,就能癱瘓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的基本盤是蒙古人,蒙古人人數本來就不多,忽必烈的基本盤是蒙古人與漢人,漢人更多,忽必烈占據的漢地有大量的人口,兵員補給方面也比阿里不哥強,源源不斷的漢人加入,給忽必烈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反觀阿里不哥,他的軍隊越打越少。
所以,忽必烈各方面均強於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輸給忽必烈是正常的,他要是贏了才不正常。
兩兄弟之間的戰爭是蒙古帝國的轉折點,也是大蒙古帝國分裂的緣由,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四大汗國則各自為政,不再聽從蒙古大汗的命令,直到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