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高榮耀,淪為政治笑話

2025-07-25     花峰婉     反饋
1/4
▲泰山日出。圖源:圖蟲創意

史上最高榮耀,淪為政治笑話

多年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回憶自己的人生,準會想起一個遺憾——封禪未遂。

唐貞觀年間,朝臣多次提議封禪,但每一次都未能成行。

儘管李世民本人以不忍百姓勞費為由表示拒絕,卻言行不一,實則是利用帝王權術,暗示群臣繼續勸進。

貞觀六年(632年),群臣再次鼓動封禪,李世民差點兒就要答應下來。

但魏徵堅決反對。李世民拉下臉來,當面責問這位頭號諫臣。

《資治通鑑》在此處用了六個問答。李世民咄咄逼人地問魏徵,你不讓我封禪,是因為我功不高、德不厚,還是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穀未豐、符瑞未至?

魏徵一一回答,說這些條件都已經具備了。

李世民反問道:「那朕為何不可封禪?」

魏徵從容地說:「陛下雖然具備這六項條件,但自隋末大亂以來,人口尚未恢復、倉廩尚且空虛,假如發動千乘萬騎的車駕東巡泰山封禪,一路上難以供給。此外,陛下封禪,萬國咸集,必定有夷狄君長來當扈從,現在伊、洛以東人煙稀少、草木叢生,這將讓夷狄看清大唐的虛弱狀況。況且陛下的賞賜不計其數,仍不能滿足遠方之人的慾望;免除幾年徭役,也無法補償百姓的勞苦。崇尚虛名而遭受實害,陛下有什麼好處呢?」

於是,李世民保持自我克制,沒有輕易地啟動封禪計劃。

晚年,李世民終於按捺不住,下詔籌備封禪,卻因各種原因廢止。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正月,李世民宣布來年前往泰山封禪,到了八月,由於薛延陀新降、終南山修翠微宮以及河北水災等大事頻發,不得不下《停封禪詔》。這是李世民封禪計劃的最後一次破產。兩年後,一代雄主唐太宗病逝,終其一生,他都未能封禪。

當代打工人的夢想也許是一夜暴富,而在古代,帝王的終極夢想就是封禪。除了唐太宗之外,還有很多帝王踏上這趟造夢之旅,等待他們的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榮耀,亦或是爭議?

封禪,實際上是兩種祭祀活動的合稱。

唐代張守節為《史記》作注時對「封禪」一詞做了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封」,就是在高山之上聚土築壇,作為祭天的場所,表示離天上的神靈更進一步,以便向上天做彙報。

「禪」,原先寫作「墠」,意思是預備祭祀時的除地工作,即清理土地上的草木、將地面修整平坦,後來演變為在小山上舉行的祭地活動。

古代帝王封禪,一般選在泰山,只有實現一番豐功偉業,他們才有資格上泰山封個土堆,到旁邊小山掃個地,證明自己完成天地授予的光榮使命,成就一個太平盛世。

泰山之所以成為封禪的首選,《白虎通疏證》對此的解釋是,在古人看來,泰山是「萬物之始,交代之處」。

泰山號稱「東嶽」,在古人看來,泰山是東方最早看到太陽的地方,日出東方,東方是萬物相代的地方。泰山的另一個名稱「岱宗」,也有象徵萬物之始的意思,岱者,始也,宗者,長也。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約1545米,在中國的諸多名山中不算特別出類拔萃。但是,泰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讓其享有了歷史悠久的自然崇拜。泰山位於今山東省中部,南側一片平原,適宜耕作定居,其主峰高聳入雲,宛如東天一柱,俯瞰著齊魯大地的眾生。在泰山周邊的廣闊區域內,東至大海,南至長江,北至燕山,西至河南西陲,都沒有一座山峰在海拔上可與之相比。

先秦典籍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曾經登上魯國的東山,在高處眺望,仿佛山下的魯國變小了。可當他來到泰山,天地之間一覽無餘,竟然覺得天下也變小了,這就是「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這是一種比喻,表面上是指泰山的高大,實際上是形容人心胸開闊、胸懷壯志。這也就不難理解,遊覽過各地山川的唐代詩人杜甫為何在登上泰山後,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名句。

先秦時期,泰山是齊魯一帶的「神山」。

《公羊傳》記載:「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這是說,澤被四方的山川會受到官方的祭祀,在當時的人看來,泰山正是一座興雲布雨、保佑萬民的神聖之山。

因此,封泰山、禪梁父(甫)的觀念逐漸在齊魯一帶形成。

顧頡剛先生吸收清代梁玉繩等學者的觀點,認為泰山封禪之說,「是從齊國鼓吹起來的」,而其產生的原因是,東周以後禮崩樂壞,文化中心逐漸東移至齊魯一帶。

春秋時期,日後深刻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學說在魯國誕生。戰國時期,齊國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各家學者在此雲集。在百家爭鳴的時代,齊魯一帶的學者有必要創立一種有利的學說,來宣傳其中心地位,於是,泰山封禪學說便橫空出世。

《管子》和《史記》中,記載了齊桓公與宰相管仲關於封禪的討論。

春秋時期,齊桓公尊王攘夷,會盟諸侯,成為一代霸主。

在會盟的現場,齊桓公宣稱:「我向南征討楚國至召陵,眺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向西遠涉流沙,伐大夏;我出征時,束馬懸車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諸侯沒有人敢違抗寡人。寡人召集了多次盟會,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日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現在有什麼區別?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

梁父山,也稱梁甫山,是泰山支脈的一處小山坡,為舉行禪禮,即祭地的場所。

史書中,齊國宰相管仲對此的表現是兩個字——「固諫」,堅決勸阻。齊桓公遭到管仲的反對後,也是兩個字——「不聽」,多年來得到管仲輔佐的他,這次竟不願聽從賢相的建議。管仲沒辦法,只好說,那就等您獲得遠方的奇珍異寶後,再行封禪。祥瑞,是封禪的必備條件之一,齊桓公只好作罷。

《管子·封禪》提到,當時齊地總結古帝王封禪的傳說,認為「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其中,管仲列舉了從無懷氏(相傳比伏羲氏年代更早的上古君王)到周文王時期的十二位帝王,指出他們「皆受命然後得封禪」,以此來勸諫齊桓公。言外之意是,這些君王都是受命於天來統治天下的,齊桓公只是一方諸侯,其霸業遠遠沒有達到受天命的級別。

《管子》的成書年代存在爭議,齊國的七十二家封禪舊錄也帶有傳說性質,未必可信。直到秦統一六國,開創大一統王朝後,才出現第一位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封禪者。

《史記·封禪書》開篇寫道:「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齊桓公的故事說明,帝王上泰山封禪,需要足夠的政績,不夠格,就不能封禪,不然只會徒增笑耳,讓那些真正干下一番偉業的雄主吐槽一句,什麼檔次,和我一樣也來泰山封禪。

秦漢時期,有兩位皇帝奠定了泰山封禪的B格,那就是,秦皇、漢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終結春秋以來長期紛爭的亂世。

歷史告訴我們,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秦始皇繼承秦國歷代國君的事業,實現了全天下,乃至各項制度的統一,卻掩蓋不了潛藏的政治危機。

秦始皇在位時,一直擔憂山東(崤山、函谷關以東)六國故地的反抗,他常常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親自東巡,去鎮壓東方的「天子氣」。

公元前219年的泰山封禪,是秦始皇曆次東巡中的大手筆。

這一年,秦始皇東行至齊魯,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舉行封禪,立石歌頌秦朝的功業。

這次封禪有個小插曲。

起初,儒生們以山上一草一木不可損害為由,提議用蒲草裹車輪,避免車輪過硬,傷害草木,祭祀時要將枯草和農作物莖稈編成的蓆子鋪在地上。秦始皇覺得儒生太過迂腐,不採納他們的建議,而是命人開闢車道,驅車從泰山的南面登頂,舉行「封」禮,隨後從泰山的北面下山,到梁父山舉行「禪」禮。

秦始皇沒有按照齊魯儒生的建議裝飾車輪,也沒有採用他們制定的封禪禮,他採取的大多是以前秦人在秦國舊都雍邑祭祀神明時使用的禮儀。

登泰山的時候,秦始皇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風雨,不得不在一棵大樹下避雨,事後專門封這棵樹為「五大夫」。山腳下的儒生聽說這事兒,暗地裡嘲笑他,幸好他們的譏諷沒被秦始皇知道,不然下山後可能要給他們挖個坑。

總之,秦始皇的封禪不僅是要宣揚他實現一統的天命,也是為了宣揚他在六國故地的權威。

這從秦始皇在此次封禪所立的泰山刻石可以看出來。這篇由大臣李斯起草的泰山刻石辭,宣稱秦始皇「初並天下,罔不賓服」,於是「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文中稱頌其勤政作風和功業德行,將這些功績刻在石頭上,希望其隨著這篇銘文,永久地流傳下去。

泰山刻石辭是一份嚴肅的政治文告,旨在宣傳天下臣民「罔不賓服」等思想,維護政權的統一。

但秦始皇沒有想到,六國反抗的怒潮正在逐漸醞釀。

當泗水亭長劉邦前往咸陽處理徭役,遠遠望見秦始皇的車駕時,劉邦感嘆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當秦始皇的東巡隊伍到達南方的會稽時,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羽在遠處冷冷地說道:「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去世後一年,一個叫陳勝的農民被徵發去戍守漁陽,暴雨阻斷了他的去路,一場震動天下的起義一觸即發。

秦始皇葬入秦陵時,為他殉葬的兵馬俑面向東方,仿佛為即將到來的動亂嚴陣以待,但秦始皇死後,來自東方的浪潮,還是淹沒了大秦帝國。
1/4
下一頁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