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能的朝代:15個皇帝14個沒能耐,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朝代

2025-07-23     花峰婉     反饋
1/3
三國之後,不是盛世,是爛攤子

統一來的太快,根基卻太薄。司馬家接手魏國那年,天下還打著亂仗。表面上看,晉武帝司馬炎一口氣滅了吳國,完成三國大業,是「千古一帝」的候選。但統一後呢?國家不像一個整體,更像臨時拼湊的拼盤。

北邊將領、南方士族、西部軍閥、東部豪族,全靠人情維繫。中央有命,地方聽不聽看心情。兵還沒撤完,錢就花光了,稅收壓不住,賦役逼得百姓跑路。統一是統一了,像是把三間斗室連成一套別墅,外面敞亮,裡面千瘡百孔。

權力集中在司馬炎一人手裡,初期還能維持。可他在位時寵愛後宮子孫,不顧宗室結構安排,立了個智力低下的司馬衷當太子。旁人勸了,他不聽,說「傻人好控制」,以為死後能保穩。這一想法,成為後幾十年災難的起點。

一登基,司馬衷果然不會治國。他關心的是吃什麼,不是怎麼打仗;他聽的不是大臣,是太監和後宮。這種皇帝如果獨自統治也就算了,可偏偏他身邊圍滿了想權力的人。皇后賈南風,第一個出場;王戎、楊駿、司馬亮,這些人都來爭皇帝耳邊的座位。

八王之亂就這樣開始。八個親王,各自拉隊伍、立名號、打內戰,把好不容易統一的局面打得四分五裂。北方淪陷,百姓流離,晉朝的國庫幾乎掏空,宮廷門口的衛兵都開始倒戈。

這不是外敵入侵,是自家人內訌。從290年到306年,八王斗得不亦樂乎,殺親弟、毒侄兒、廢太子,能用的手段全用了。最後誰贏?沒人贏。贏的是匈奴、羯、鮮卑這些遊牧部落。他們趁機打爛自己,直接插隊進來搶地盤。

到316年,匈奴劉曜攻進長安,俘虜末代皇帝司馬鄴,西晉滅了。一個看似龐大的王朝,就這麼倒在自己人手裡。統一三國後不到五十年,江山再次四分五裂,北方徹底淪陷。

很多人看晉朝這段歷史,只看到西晉的崩盤,覺得是個笑話。但如果只盯著「八王之亂」罵人,那就錯了。這個爛攤子,不光爛,還複雜。

政治制度空轉,軍隊調度混亂,財政一塌糊塗,皇帝無作為,大臣無下限,百姓無退路。這些不是偶然,是結構性問題。從魏末延續而來,晉朝不過是把矛盾集中爆炸了一次。

可就是這麼個開局,被認為「無能之極」的政權,偏偏沒死透。它還活著,只不過南下了。

江山守不住,臉面不能丟

失了中原,還能當皇帝嗎?晉朝做了個嘗試。

西晉滅亡時,皇室並沒有全滅。部分宗親在南方活了下來。317年,司馬睿在江南稱帝,建立東晉。北方是胡人占據,南方是半壁江山,政權偏安,但沒斷正統。這一南遷操作,在歷史上不算新鮮,但晉朝做得特別巧妙。

不是躲,是轉。不打中原牌,打「正統文化」這張牌。司馬睿從不承認西晉亡了,官方記載叫「承晉祚」。江南文人多,文化底子厚,他借勢整出一個「禮樂有序、儒法並舉」的朝廷。沒人覺得這是新朝,大家默認這只是朝代「暫居江南」。

問題是,南方的江山並不好守。東晉皇帝一個比一個沒力氣,幾乎全靠門閥世家撐場。王導、謝安、桓溫這些人,不是皇族,卻有實權。皇帝負責祭祖寫詔書,國策大事則交大將軍決定。

軍事權更不用說。東晉沒有固定軍制,全靠「鎮守大將」各自拉兵。桓溫北伐、謝玄淝水之戰,都是將帥個人主導。中央說歸說,真打起來都靠地方調兵。

這就造成一個奇怪現象:晉朝皇帝不管事,地方將領很能打。東晉將領幾次北伐,雖無功而返,卻震懾北方諸國。383年淝水之戰,東晉謝玄擊退前秦,保住南線安全,也保住「中原正統」的面子。

那場戰役後,晉朝沒趁勝追擊,卻穩住了民心。百姓認這個朝代不是靠擴張,而是靠「文化壓場」。南渡士族搬來老祖宗的孔子家譜、周禮制度、士林規矩,把東晉變成「衣冠南渡」的正統延續。

講好聽是文化傳承,說直白點,是靠臉面撐住門面。皇帝沒能力,制度沒效率,貴族一邊做生意一邊掌權。朝廷像個封建公社,各家分地,輪流坐莊。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