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宋江堅持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的下場如何?其實就是兩個字
《水滸傳》做為中華文化經久不衰的作品之一,濃縮了俠義之士對朝廷貪腐無能的痛訴與申斥,可朝代更迭,依舊每時每刻都有良民被逼為匪的事情發生,不管是唐宋還是明清,「寨主」們的結局大多逃不出招安的宿命,就是做了官,依舊離不開上級欺壓和剝削,最終走向新一次的滅亡。那麼如果宋江當年沒有接受招安,梁山英雄好漢的結局還會是這樣麼?
上梁山的英雄分為很多種,一些是因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的同時也背上了人命官司,在官府的追捕下不得不逼上梁山逃難,比如魯智深、武松;還有些本就是地方的刀筆小吏,兵場教頭,在上司的欺壓之下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最終走上梁山,例如宋江和林沖。
這些好漢大多光明磊落,行事作風爽快利落,沒有多少心機,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自身遭遇而反,也是因為對貧苦百姓們感到不公,雖然走上梁山的原因不同,但志同道合,都是為了心中的大義和準則。
有黑就有白,有直就有曲,梁山好漢中也不乏有小人存在,宋江就是其中一個。
宋江的「宋」,正是「宋朝」的宋,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想背叛過朝廷,並非瞧不見朝廷黑暗官場腐敗,而是安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沒有匡扶正義,救贖天下的大志向,他是被逼無奈才走向的梁山。晁蓋之死蹊蹺無比,先是一支暗箭淬毒傷人,再是跟他一起來梁山的張順為晁蓋尋醫,晁蓋一命嗚呼!
晁蓋臨戰前,戰旗被風一吹竟斷,可見晁蓋的權力早就被宋江架空,沒人對晁蓋的事情上心,這場天災說到底還是人禍。射中晁蓋的箭上寫著「史文恭」的大名,可這又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史文恭為什麼會把名字刻在箭上呢?能在深更半夜一劍射中人頭的少之又少,宋江身邊的花容被列為重點懷疑對象之一。不少人要問了,宋江為什麼要這麼做,殺人總要有動機吧!
還能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宋江想當頭領,只有擴大梁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朝廷才能看見,否則一心討伐方臘的朝廷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想起他這個小吏?雖然晁蓋臨死前「殺史文恭者做頭領」的話差點打亂他的計劃,可最終的結局還是朝著他預想的方向走的,死去的晁蓋比活著的晁蓋對他有用多了。
晁蓋死後,他表面上說著為他復仇,實則將梁山上的人手進行了一次大清洗,阮家兄弟幾乎就此失去話語權,可如果站在宋江的角度看,不招安又能怎麼辦呢?
他要以梁山的利益為主,梁山上不僅有他一個人,他不顧勸阻,執意接受招安,為的就是大家都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最後加官進爵,只可惜,他只看見了一時的利益,斷送了兄弟們的活路,「土匪」打「土匪」的方式換得了朝廷的安穩,梁山好漢死傷無數,班師回朝後迎來最後的死亡。
如果當時宋江沒有同意招安,還會是這樣的結局麼?
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當時的宋朝已經是朝政紛亂紛雜,皇帝遊手好閒,臣子縱情享樂,百姓民不聊生,宋江要是咬牙堅持,能打出一片新的天下麼?答案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