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退一步講,這子午谷還真被魏延一萬人給偷偷潛入了,而正駐紮在東三郡的司馬懿兵團還真傻傻沒發現。魏延一行仍然凶多吉少,因為,子午道大部分是極為狹窄險峻的山路,只有少量路途有沿灃水河谷(秦嶺北麓)與直水(今池河)河谷(秦嶺南坡)修建,總之是相當難走;另外,該道自王莽後便年久失修,「緣山避水,橋樑百數,多有毀壞」(據《元和郡縣誌》)。所以,到了東漢順帝即位,便「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總之,子午谷太過險峻,根本無法用牛車大規模運送給養,魏延想要十天就走出子午谷相當困難(後來曹真走了一個多月也只走到一半),就算十天能走出來,五千人力來背的糧食也太少,隨時有可能餓肚子,萬一耽擱了幾天大家全得完犢子。而且,子午道的北出口就在長安,所以自王莽起便在這裡設置了一道雄關子午關(見《元和郡縣誌》),又名石羊關,兩旁大山就像兩座大石門,緊束灃河,天似一條線,地為一峽谷,山如一裂縫,河若一盤龍,地形異常險要。當地諺語說:「石羊關、鬼門關,進門都把命交天。」但凡曹魏在這裡布置幾百兵力,魏延想要突破這裡就比登天還難。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後來確實有人實踐過魏延的戰術,但都失敗了:曹真困在子午谷一個多月,最後狼狽退回;桓溫北伐派大將司馬勛出子午谷,也被前秦符雄擊敗;明末闖王高迎祥(李自成的前任)更是在子午谷遭孫傳庭伏擊被俘,押送北京凌遲處死。還有西安事變時駐守漢中的王耀武為表忠心前往解救蔣介石,「師魏延之故智,率部出子午谷,及入谷中無宿無食,方知諸葛亮到底高明」(《唐縱日記》),最終只能狼狽退回。
總之,子午谷就是死亡之谷,從古到今想從子午谷偷襲長安的,沒有一人成功過。
再退一步,就算奇蹟發生,魏延在十日之內突破子午關,順利出谷,但接下來的路更危險,因為漢軍已吃光了隨軍兵糧,必須在關中平原上以戰養戰,這也太難了。自赤眉之亂以來,長安附近三輔的人口就開始急劇減少,至公元140年三郡總共只剩下52萬人口,只有南方蠻荒之地零陵一郡的半數(101萬),而東漢末年以來,這裡更是戰亂相尋,先被董卓、李傕等人禍害了好幾遍,後來曹操打馬超與張魯時也對關中征斂過度,所以即便沃野千里,此時也是遍野荒蕪,人煙稀少。即使六十年多後,西晉元康二年(公元292年)潘岳出任長安縣令,仍不忍直視,而在《西征賦》中描寫說:長安街市蕭條,居民四散,宮室官府,店鋪倉庫,百不存一,很多閭里都被夷為平地,名存實亡;昔日雄偉的宮殿,僅剩殘垣斷壁,幽美的池苑,變得荊棘叢生;到處野雞啼鳴,狐兔出沒,整個城市呈現出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
總之,魏延所謂「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八成實在吹牛,「散民之谷」肯定靠不上,長安北門的橫門邸閣倒是有少量軍用積儲,但長安也不是那麼好打的,事實上,魏延所謂「(夏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以及「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咸陽以西一舉可定」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首先,魏延以區區五千步兵就想嚇得夏侯楙棄城逃跑?就算二世祖也沒傻成這樣的二世祖。就算夏侯楙跑了,長安的京兆太守守土有責,也絕對不會跑。
根據曹魏史料,當時長安的京兆太守名叫顏斐,雖然是個文官,但深得民心(注5),能力極強;而且家世顯赫,乃復聖顏淵二十三世孫;更曾擔任過曹叡的太子洗馬(注6),是魏明帝的心腹,他一定會堅守到底,起碼堅守個二十多天不成問題。
再再退一步,就算魏延順利攻下長安,奪取了橫門邸閣,但萬一顏斐發起狠來,在撤退前主動燒掉邸閣的糧草,魏延更得傻眼。
再再再退一步,魏延有了足夠的糧食,但在攻打長安的這二十多天內,曹魏的關東援兵怎麼也應該到了。洛陽到長安也不過七百里,且一路都是通途,入援何須二十多日?遠至五百年前華陽之戰,秦將白起曾八天率軍疾行千里援韓,近至幾個月後司馬懿平孟達之叛,同樣只花了八天疾行1200里,魏延此謀卻認為曹魏入援長安「尚二十許日」,實在是嚴重地低估了魏軍的反應速度。反而是諸葛亮步兵大軍那邊,幾乎沒可能在二十天內既要走出褒斜道,還得連克郿縣、周至、武功而趕到長安與魏延會師(如果過城不攻,則漫長的後勤線將遭到曹魏地方軍的嚴重威脅)。事實上,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光走褒斜道,就足足走了一個多月(注7)。總之,魏延的會師計劃完全是扯淡,恐怕還沒等諸葛亮走出褒斜道,魏延就被中心開花包了餃子。
再再再再退一步,就算魏延真拿下了長安,且與諸葛亮順利會師,長安的政治意義如此之大,必定會逼著曹魏傾國之力與立足未穩的季漢進行生死對決。而漢中與長安一線交通險阻,支援不便,後勤噩夢;反之長安附近則無險可守,曹魏的關東援軍可以源源不斷殺至長安城下,其渭水漕糧比季漢的秦嶺後勤線便捷十倍。除非魏延在攻下長安後,還能再向東急進三百里,趕在曹魏援軍到達之前再把潼關也給拿下,將整個關中給封了口子,讓諸葛亮慢慢蠶食。但這對魏延步兵來說也未免太難了,就算現代裝甲部隊恐怕都難以做到。事實上,當年長平之戰趙國從秦國虎口奪食而取上黨,最後陷入了長平絞肉機而將國力耗盡,就是季漢奪取長安後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