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政途的兒子
周海嬰能夠出生其實非常的幸運,因為1929年母親許廣平生他的時候曾出現難產。
當時醫生都做了最壞的打算,詢問魯迅是保大還是保小,魯迅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保大。
還好二選其一的結果並沒有出現,這才讓周海嬰保住了一條命。
作為魯迅先生唯一的兒子,周海嬰出生後就受到了周家所有人的寵愛。
素未蒙面的「大娘」朱安更是把他視若己出。
魯迅去世的時候周海嬰只有7歲,當時朱安曾託人轉告許廣平,希望他們母子能夠回北京居住。
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朱安甚至說出了:「倘許妹尚有躊躇,盡請提示條件,她無不接受」這樣的話。
雖然從來都沒有和這個「大娘」見過面,但周海嬰的心中對朱安卻非常的尊敬和感激。
因為父親魯迅去世後,他們母子經歷了一段很艱難的時刻,而朱安的這番話,給他們帶去了最珍貴的慰藉。
魯迅先生在遺囑中告誡後代絕不可做空頭文學家,因此許廣平在教導兒子周海嬰的時候,並沒有刻意的讓他去學習寫作。
早在1919年的時候,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叫《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的文章。
這篇文章裡面是先生對新時代家庭教育的認識和探索,非常的有前瞻性。
在周海嬰出生以後,魯迅先生把這些思想都一一的實現,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兒子塑造了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在他的引導下,周海嬰的性格很好,心中充滿著陽光,特別樂觀,也愛玩愛笑。
在周海嬰的心目中,父親和母親都只是普通的人,所以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作為魯迅的兒子,有多麼的了不起。
甚至為了擺脫父親的影響,23歲那年周海嬰選擇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從事無線電方面的研究。
上了大學以後的周海嬰更加的淡泊明志,一心都撲在學業上。
一直到了很多年之後,他的同學們才知道,原來當年那個學習刻苦,性格樂觀開朗的周海嬰,竟然是魯迅先生唯一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