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神壇的「打虎英雄」
民間傳說被武松刺殺的蔡鋆就是徽宗朝奸相蔡京的第九個兒子,施耐庵的《水滸傳》也借鑑了這個說法。
但很顯然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因為真實歷史中的武松和蔡京年齡差了21歲,武松被官府斬首的時候,蔡京還是一個8歲的稚童,是根本上不可能有兒子的。
再一個蔡京有個習慣,給兒子取名必定帶「攸」的結構,歷史記載中他的八個兒子名字無一例外,都是如此。
故而這個貪污害民的杭州知府蔡鋆根本不可能是蔡京的兒子。
更加有意思的是,北宋正史及宋代筆記小說均未提及杭州曾有一個知府叫蔡鋆。
由此可以推斷,武松當時刺殺的知府可能姓蔡,但根本就不叫這個名字。
之所以民間會把此事和蔡京拉上關係,一來可能是因為蔡京是宰相,名聲足夠大,這樣更能彰顯武松的形象。
二來是因為蔡京給宋徽宗進言大興花石綱,導致江南一地民不聊生,大量普通人被逼的家破人亡,讓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所以老百姓才想了這麼個辦法來噁心他。
雖然這個被刺殺的大貪官和蔡京沒有什麼關係,但他的所作所為確實該殺。
因此武松為民除害之後,當地的百姓感念他的義舉,將其葬於西泠橋畔,並題碑「宋義士武松之墓」。
明朝洪武年間,徐霞客的高祖徐麒把避難的施耐庵請到了杭州老家,讓他做了徐家的私塾先生。
在徐家教書期間,施耐庵便開始創作小說《水滸傳》。
因為寫小說需要很多的素材,所以那段時間施耐庵經常在民間採風,收集各種有趣的故事。
一次在西湖遊玩的過程中,施耐庵聽說了義士武松的英雄事跡。
年輕的時候跟隨張士誠起兵反元,為其做過軍師的施耐庵親歷過戰陣,對武松這樣勇力出眾的江湖豪傑非常有好感。
因此他在自己的小說當中借鑑了武松的生平事跡,並且對其進行了徹底的美化。
在施耐庵的筆下,武松實力高強,正義感爆棚,初出江湖便幾無敵手。
故而他既能喝醉酒之後赤手空拳的打死吃人的老虎,也能半醉半醒之間隨意的戲耍蔣門神,打的對方毫無還手之力。
施耐庵給義士武松賦予了神聖的使命,不但讓他成為了水滸世界武力值的天花板,也讓他的事跡和名字傳遍了天下。
雖然兩個武松的形象和經歷大不相同,但他們卻一樣的光明磊落,一樣的嫉惡如仇。
真實歷史事件和小說家的杜撰讓武松的形象非常完美,滿足了普通人對好漢的一切幻想。
所以武松的名字才能夠流傳數百年,依舊讓人念念不忘。